从小,写作对我来说就是畏途。偏偏父亲还特别重视我的作文,有时候,辛辛苦苦写好的作文还会被他写满各种批语,让我重写,那种感觉真是……。长大后,自己的文章有时会得到朋友的夸奖,可多数时候,内心早就想好一个题目,但写了一些之后似乎就思维枯竭了,无从下笔,很多文章就一直停留在“想”的状态。
1.明确目标:很多时候自己在动笔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可能是最近自己有些感悟,想跟周围人表达一下。有可能是看到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想把自己的论点推出,再去寻找论据。也有可能是颇为实用的目的,比如,群里有人吐槽了一个心理问题,自己想去劝劝他,同时提供自己的建议。即使是纯粹为了表达自己,抒发自己情感的文字,也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希望读者愿意看下去,最好产生共鸣。至于目的性很强的文字,比如希望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安慰,那么,准确理解对方的话,并产生回应就是第一位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是第二位的了。
古典老师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写作:为自我表达而写作;文档式写作;和为了影响和传播的写作。比如说,我们如果想写传递观点式的文章,就不能用QQ空间常见的以自我表达为主的那种文体。否则,读者是没有耐心看你过多的内心活动和感悟的。
2.读者思维:通过对写作目标的分析,很容易推导出读者思维。即,经常从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表达。语句通顺当然是最基本的了,我们常说表达的观点要有逻辑性,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看法;用事例使思想的表达更加生动,是因为读者喜欢听故事甚于说理;在文章中加入图片,也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读者更愿意看下去。
我最近尝试写一些科普文章给患者看,但一不小心就陷入“专业写作”的误区。就象技术员写说明文章一样,我经常忘记读者是没有医学知识的人,有时候要把专业的东西用很明白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还真不容易。但是,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么专业,而是想通过文章传递知识,所以“能看懂”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哪怕每次只传递一个知识点,也好过为了面面俱到,让大家看完还觉得不知所云。
�3.头脑风暴:公司里的头脑风暴是为了集思广益,小人物也可以有精妙的点子。自己的头脑风暴,可以集中在内容、结构上面。可以让自己展开想象,针对这个主题,可以写哪些哪些场景,然后记录下来,作为正式动笔时的参照。
4.组织内容:小的时候,父亲让我写作文,就要求我先列提纲。但这时我常常处于“冥思苦想大脑还是一片空白”状态。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只要有一点感觉,就先写。写着写着,大脑逐渐活跃起来,再试着列个提纲和结构。
5.拟定初稿:这一步特别特别重要。和菜头就说,写的时候,要忘掉文笔这一类的东西,写出来是最重要的。写作,就是把脑中的东西逐渐清楚、细化,并表达出来的过程。古典老师在《为什么你应该马上开始写作?》中有一个比喻,说“写作是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先要把自己脑中稍纵即逝的思维网表达出来,然后,大脑就会自动运作,渐渐地出现了树状的结构,越来越清晰。
关于写作的压力,和菜头说的很精彩。很多人的压力来源于写不好,他说,这种压力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所有人一开始都写不好。“写作的真正压力来自于要完成一件事情的压力。……重要的是你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创造,而且是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干扰下完成了这次创造。”而写初稿,就是这种创造最重要的一步,初稿完成,接下来,修改和发表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6.修改成稿:一般来说,修改成稿是写作中比较快乐的部分。有时是增加论据,有时是删减冗文,有时是考证一个词,一个解释是否用的正确,有时是润色;最后在简书发表时,再查一遍有没有错字,改变一下字体。
和菜头说,每次写作,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每次写完一篇,即使很烂,心情也会变好些,因为我结结实实地做完了一件事。这就象跑完步后,那种酷爽的感觉。哪怕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也值得我每天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