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还有《洗澡》《干校六记》,她的文笔全然没有浮华之气,平淡朴实,家常一般娓娓道来,却依然引人入胜,读她的书,最好的莫过于最近这段时光了,日子很慢,周遭寂寂,一拿起书就全然投入了。
《将饮茶》是杨绛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包括四篇文字《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丙午丁未年记事》、《隐身记》。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出生于苏州望族,曾留学日本,后又留学美国,攻读法律。在《回忆我的父亲》里,我们看到了他作为政府官员、作为律师、作为丈夫、作为兄长,作为父亲的极细微的各各方面。作为审判厅长,他刚正严明,不畏强权,坚持判一个杀人的恶霸死刑,坚持司法独立。做检察长时,他居然敢传唤一位有贪污巨款之嫌的总长,后被停职。他看透了当时的政府,本来就想辞官不干了,停职后当过申报馆副主编,后来重操律师旧业,做了律师,做律师他也非常体恤民情,有一个案子,一个三十来岁的人要求她父亲设法对付他异母庶出的妹妹,不让他这个妹妹承袭遗产,那妹妹还在上中学,父亲非常生气,把那人教育了一顿,还主持了他们分家。另外一个案子,一家银行监守自盗,却诬陷两位守门人的偷了巨款,父亲看穿了其中的端倪,象侦探一样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守门人打赢了官司。从父亲的从政从业经历也可以看得到他的清锐风骨和人性光辉,看得到一个近代文人的风范和操守,以及这些作为对孩子们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得到当时的民国风气,虽然那时候适逢乱世,政府腐败不作为,社会内忧外患,但是“礼”还是存在世人的思想里,也象一道遮羞布,隐隐约约的挡在那些达官贵人的身前。
以前看过一则故事,民国成立后,代表清廷下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去世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特遣专使吊唁,送了这样一道挽联:
“后亦先帝之臣,得变法心传,遂公天下;
礼为旧君有服,况共和手诏,尚在人间”。袁世凯虽然逼得孤儿寡母逊位,但到底还是假惺惺地要承认“礼为旧君有服”。社会道德观念变化,人心不古,现代的人,也许连这假惺惺,连一点隐约遮羞布也觉得是多此一举了吧。
书中杨绛说,钱钟书说:“爸爸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作为父亲,杨荫杭是凝重有威,但是却有他温和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之外,会给孩子们格外开恩买点吃的用的玩的,这种时候称为“放焰口”。还有一次,父亲给他们讲过叫花子偷了鸡怎么做叫花鸡,杨绛就和弟弟妹妹们偷了个鸡蛋,偷了家里的咸菜用泥巴包起来在野地里用火烧了,做了叫花蛋,然后囫囵吃了,父亲知道了也并不责怪。七姊妹里,父亲好像也特别偏爱杨绛,每晚睡前,他朗声读诗,她就常站在他身边,看着他的书旁听,这样的空气和氛围,哪怕杨绛先生一百多岁时,一闭上眼睛也如在眼前吧!父亲的教育观念也非常值得借鉴,他的教育理论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视孩子的爱好去引导孩子的学习,在杨绛大学时犹疑着选择什么专业时,父亲告诉她,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父亲主张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杨绛记述了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杨绛不喜欢参加学校的学生运动但又不敢违背潮流,回去让父亲帮她去给学校说,父亲断然拒绝,对他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父亲还给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当时张勋复辟胜利入京,江苏士绅联名拥戴欢迎,把他的名字也写在欢迎名单上。可是父亲并不肯欢迎那位“辫帅”,他说“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特意登报表明自己没有欢迎,一位朋友说他可以不去,但登报声明可以不必,但是父亲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所以杨绛鼓着勇气说不,被校长狠狠训斥了一顿,还是坚持没去。但是这件事对杨绛的未来应该影响很大,知道世间哪些事情有所坚持,哪些不必坚持。
杨绛先生的文字向来平淡,但是平淡中自有深情,总能看到温暖又温馨的一面,书中记述父母的感情让人看得眼眶湿润,她有一次偶然听到父母在讨论让谁先死,母亲说,“我死在你头里。”父亲说:“我死在你头里。”母亲后来想了想,当仁不让地说:“还是让你死在我头里吧,我先死了,你怎么办呢?”当时他们两人好象说定可以算数的;然而母亲还是先于父亲死去,并且恰好是在日本人攻陷苏州之时,那时杨绛和跟随钱钟书出国留学,父亲带着母亲和两个女儿在逃离苏州城时母亲染上了恶性疟疾,不治身亡,父亲非常悲痛,然而兵荒马乱之际装好了棺材之后没办法立刻埋葬,所以父亲在棺木上,瓦上,砖上,周围的树木上,地下的砖头石块上——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写满了自己的名字,算是在连天兵火中留下的找寻线索,然后不得不舍下四十年患难与共的老伴,带了两个女儿别处逃生。第二年才凭借着留下的线索找到棺材埋葬。
写到父亲去世也让人眼泪汪汪,父亲五十多岁就患了高血压,那时苦于无法治疗。,所以身体每况愈下,杨绛清华研究院第一个暑假回来,父亲告诉她,“爸爸新近闹了个笑话”,原来父亲一次出庭时突然说不出话了,这就是中风的前兆。杨绛听了,只觉口角抽搐,象娃娃将哭未哭,忙用两首捂住脸,也说不出话,只怕一出声会掉下眼泪来。此后父亲就结束了自己的律师事务。父亲在胜利前夕去世,杨绛不在身边,父亲的灵堂设在他们的苏州老屋里,历经战乱,老屋已空无一物,空荡荡的大厅上停着父亲的棺材,前面搭着个白布幔,幔前一个小破桌子。她象往常那样到厨下去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自己坐在门槛上傻哭。眼前这幅景象让她联想到自己新婚时,三姐结婚时的盛况,联想到新屋落成装修完毕的那一天,她那时一定突然生出了不胜今夕的凄凉之感,似乎从母亲和父亲的死中领会到了世事的无常,她写道:“我现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在上海霞飞路上,她看见了父亲的遗物俨然被摆在橱窗里售卖,她说,“财物的聚散,我也亲眼看见了。”我想这些经历和感悟,也让她看淡了一切,让她在以后的人生里无论遭遇到什么苦难都能够默默忍受、平淡处之。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时期读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父亲》,觉得心思愈发安静,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也因此能够看到她平静的文字下的切切深情。今年疫情凶猛,春节都没能去父亲坟前拜拜,一直都耿耿于怀。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珍重吧!斯人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