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下凝为地。
披星戴月,沐雨栉风。心多过滤,杞人忧天;事不量力,夸父逐日。
【地】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这是《幼学琼林》中的句子,读之朗朗上口,赏心悦目。我只是摘取了其中的几句,而随手翻去,竟是通篇的成语和典故,如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细细品读,如鳞次栉比,层峦叠嶂。初读之时有些费劲,毕竟太多的生僻字,还有太多的典故和出处,想要通篇熟读并融会贯通,还是颇费心神。不过随着进度深入,特别是古文的韵律、节奏,还有贯穿前后的主题和层出不穷的故事,让我一边诵读一边有叫爽的感觉!
好了,装逼完毕!放在以前我绝对写不出上面的文字,现在还可以勉强堆砌几个成语,罗列几组排比句。尽管如此,我刚开始翻阅前两章还是禁不住叫了出来,但并不是爽,而是特别不爽!他娘的这竟然是古时候幼儿园的读物?!这叫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大叔情何以堪,颜面何存?估计历代的文字狱除了思想统治的需要之外,想必也有君王如我这般的想法——这老脸丢大了!你能写是吧?老子秦始皇把你的书全烧了,再挖个大坑埋了你!你才高八斗是吧?老子杨广偏不服气,把你的脑袋砍了,看你还才高八斗!
书及此处,我不禁哈哈大笑!并非刻意为之,却让此文自然分割成三个风格不同的段落。大家可以比对一下,哪一段更美?(霸川妹子说最后一段最美!)
昨天有幸参加化州孔庙游学之旅,2018年的第一天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中渡过,别有一番意义。之前有所不知,粤西地区的孔庙有湛江市的遂溪孔庙和茂名市的化州孔庙,而且均始建于南宋时期。其中化州孔庙与海南的文昌孔庙并雄于南粤,是至今仍得以保存的古建筑群。
化州孔庙位于宝山之南,依山而建,重楼叠阁。大成殿居高临下,巍峨盘踞,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而精美,肃穆而雅致。
殿前中庭开阔,廊庑(láng wǔ)分列左右,原是供奉先贤的地方,如今被用作儒学讲堂。左右两庑连接大成门,将大成殿簇拥在化州孔庙的正上方,使朝圣者均得仰视之。
大成门外东西二厢,门前矗立着孔子高大的塑像,注视着阶前的状元桥。状元桥外棂星门,用白色大理石筑起的牌坊,寓意孔子乃文曲星下凡,召唤天下文人学士汇聚于此,重振儒学之风。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迷恋上中国的古典之美。最开始是形态上的,如古建筑,国画,书法,明清家具。后来读书,又喜欢上国学。无论从形态还是到内容,中国的古典美学均给人一种由内而外源源不绝散发出来的美感。这种美感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永不褪色,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加弥足珍贵。对这种美感的欣赏仿佛于我与生俱来,说不出所以然,却钟爱到骨子里。我知道有一种内涵所在、精神所在,却不能以一言以蔽之。
所以,来到化州孔庙,青松翠柏环绕其间的古色古香呈现在眼前,身置其中感受到的正是这种浓浓的古典情怀。在这样的氛围下,霸川妹子和棉枝姐带领着一众童子开始诵读《弟子规》,此情此景此声,颇有想象中当年的学宫气息。然而后来的情形却有些变味了。
国学讲堂在东廊庑举行,这是化州孔庙新年的第一堂课,孔子学院的院长发表致辞。小学同学们身披红蓝二色儒服,开始接受儒学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可是大半天下来,讲的都是如何净衣冠、敬师长、爱父母的口号,既没有儒学经典故事的教学,也没有儒学智慧的升华。十几道程序走下来,不是互相敬礼,就是摆弄礼仪,甚至有一种传销洗脑之嫌疑。特别是亲子互动的环节,孩子和父母相对而视,执子之手,互诉衷肠,相互忏悔,有人竟泣极而泪下。这是典型的渲染气氛、点燃情绪,抓住人类内心最柔软的所在——亲情而大做文章,人多的场合则更容易发挥到极致。然后在这种气场的影响下,几乎所有人无不异口同声称赞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而且还有个令人费解的事情。国学班的一个资深老师居然对在场的家长、小孩灌输一个思想:男为天,女为地,所以任何事情理应男人优先!而且反复强调,仿佛这才是儒家的精髓。这位老师确定自己所学的儒学不是盗版的吗?
学习经典不仅没有习得其中的精髓,反而照搬不伦不类的形式和排场,这样的儒学估计孔子也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有。虽然孔子也崇尚“拿来主义”,尽信古人,述而不作,但孔子信的是一个理想国的体系,而非简单的一两个观点,更非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子曰:“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既可以作一般理解,也可以作色相、形色解,我想这也是孔子的应有之意,好德决不能停留在花架子上。
更何况经典的传承更需要与时俱进,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为经世所用。练习书法的人相信都知道孙过庭的《书谱》,这不仅是习草书者必练的摹本,更是一部书法学的理论专著。其中关于对王羲之、王献之和汉魏书法家钟繇、张芝的比较、传承问题上就指出:“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评论家说二王和钟、张这四位贤人称得上是古今独绝,但二王(今人)还达不到钟、张(古人)的水平,因为古人的书法风格质朴,今人的书法风格妍美。但孙过庭却认为古朴和妍美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易的,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古人的法则又不背弃时代的潮流,既能追求当今的风尚又不同流于俗弊,正所谓文采与质朴相宜,才是君子之风。又何必弃华丽的宫殿而去住古人的洞穴,舍精美的宝车而去乘坐原始的无幅之车呢?由此可见,孙过庭是极力推崇王羲之与时俱进的开拓之风的。
古人尚懂得不因循守旧,而我们今人却食古不化,更可悲者捧着先贤的书瞎嚷嚷,这样下去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堪忧啊!正如霸川妹子所说,这样的国学活动过去了,那情绪也就不复存在。情绪不是智慧,不能成为生活习惯,不能影响生命的改变。然而眼前这样的国学班若不是亲眼所见,之前的种种传言还不以为然,如今却不禁有些担忧起来——形式主义!但人们好像非常喜欢这种形式,还自以为真的学到了什么国学精髓。呜呼!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所有人都盲目地去追逐这种所谓的国学,我们能欣赏到真正的古典之美的日子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