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八章:文王无忧
原创: 天马酒仙 酒仙看世界 今天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真正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一个人吧!他有王季那样优秀的父亲,有武王那样优秀的儿子,父亲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一穿上盔甲就灭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而且没有因为以下犯上而失去自身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没来得及制定礼制。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辅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制定完整的礼制。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酒仙曰:
文王无忧,因为他的父亲优秀,儿子也优秀。当然,文王自身也优秀。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父亲能打下很好的基业,子女也能光耀门楣,那么这个普通人也会是一样无忧。武王伐殷,按理是以下犯上,是大不敬的事情,但是由于殷商的统治者太残暴,武王伐殷是顺从民意的,所以他的行为不但不受指责,反而受到万民称颂。如此看来,顺从民意就使得武王伐殷的行为取得了合法性。武王伐殷成功之后被尊为天子,周公就把武王的先祖统统按照天子之礼祭祀。也许这就是耀祖光宗的来源吧。
周公制作的礼不限于王室使用,“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如果父子的爵位不一致的时候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死去的父亲按照其生前的级别安葬,但是按照子女的级别进行祭祀。 这是不能乱套的。一年之丧服被称之为期之丧,通行到大夫这一级别;天子之丧,则享受三年之丧。为父母守丧呢?没有贵贱之分,都是三年。即使在朝为官,父母去世也要丁忧在家,不得在外面呼风唤雨。在民国以前,一直都是很讲究的,古代甚至有人在父母坟前结庐守墓的。听长辈们说过,三年丧期未满,即使不穿丧服,也至少要在鞋面上粘贴一块白布,以示守丧。
父母去世了,办丧事的时候要在灵堂上竖一块灵牌,令牌上如何写?现在我发现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写上“显考”或者“显妣”二字,其实这是很不严肃的,也是有违礼制的。“考”是指亡父,“妣”是指亡母。“显”表明的是祭祀者自己的身份,很多时候其实更应该用“先”而不是“显”。如果自己除了亡者之外,没有了其他任何一个长辈,而且自己有了孙子,那么祭祀者在家里就成了最大的一个人,就可以用“显”,否则就只能用“先”字,表明亡者先自己一步走完了一生。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在灵牌上写“先考”或者“先妣”,而不能动辄就写“显考”或者“显妣”。如果写错了,人家就会误认为你家的长辈都死光了。
不但在葬礼上的灵牌上不能乱写,就是在坟墓的墓碑上也不能乱写,该写“先”的时候绝对不能图好看而写成“显”。不然就变成了在诅咒自己家尚健在的长辈。
想每天收看更多好文章,请关注公众号:酒仙看世界。或者长按并识别以下二维码加关注
欢迎转载,但请尊重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