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读经典好书,写读书感悟#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一直以来,我都渴望一览《百年孤独》的风采,要知道在我未经世事的岁月里,它已倍受荣誉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怀着一份对历史的崇敬,我翻开了此书。关于看书,我有着自己的习惯,习惯将封面内容通读一遍,再小心翼翼拿掉封面,手捧不带任何装饰的“灵魂”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卸下“外表”后的《百年孤独》露出了沟壑纵横的书皮,轻轻地抚摸,仿佛还能感受到书中的灵气。那源自古老的经典透露着庄严肃穆,让我突然从心底冒出“这本书必使我深陷”的想法。事实亦是如此,我从未如此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籍,犹如身临其境。我也庆幸在这样美好的时光接触有关孤独的回忆,而与这份孤独所碰撞出的火花令我震撼不已。我带着这种年纪应有的激情与执着去领略孤独与寂寞。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刚接触这本书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特点,它没有目录,也没有章节,有的只是一长篇文字后的空白告知我可以稍作停歇,然而我却马不停蹄地追赶布恩迪亚家族发展的脚步。此书适合细细品味,因为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独有的人生经历,无论是第一代创世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蒂亚的疯狂执着,还是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僻循世;无论是丽贝卡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还是阿玛兰妲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恐惧……这些都令我着迷不已。当然,他们重复命名的传统导致我每遇到一个名字都要展开联想,然后才能清楚他们彼此之间的血脉关系,这是一个阅读障碍并让我抓狂的一点,但也正因如此,成为了本书精彩绝伦的循环。
原以为此书会以纪实的手法描写当时的古老文明是如何蕴育出现代文明,可直到最后却由衷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因为马尔克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营造出了一个亡灵与世人共存的空间。这样的安排更能让我体会到孤独:你不仅仅要忍受生前的孤独,甚至在死后,孤独也同样侵蚀着你。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蒂亚一样,他因天马行空的想象沉迷于创造,也因为执着,他陷入了孤独的泥潭,几近疯狂的他被绑在了树下,历经风雨的侵袭,多年以后他离开人世,但他的亡灵依然徘徊在树下,承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
《百年孤独》着眼于孤独,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孤独一词,仿佛每个人生来就孤独,实际上这是因为血脉沿袭,使布恩迪亚家族将孤独传承了下去。在这个家族里,亲情开始变了味,或夫妻、父子、母子之间毫无情感可言;或孤独的后代开始深陷禁欲的爱恋。毫无疑问,这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荒诞,都为后世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而你却只能忍受心中的怒火撞击胸腔,忍耐内心的不平静造成的情绪激动,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落。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主人公,他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并在签订停战协议后自杀,却仍大难不死。自由党人视他为英雄,就连敌人对这位孤僻循世的阴谋家也带着一份敬意。然而至始至终他成功和失败都只因他纯粹、罪恶的自大,而他孤独的沉思和无情的决断在多年以后也会被世人遗忘。那些本不想成为战场的傀儡一直在纠结彼此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战,然而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我想,战争的摧毁力巨大,足以击垮一个人的心。这长达二十年的两派战争将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刻画得生动形象。实际上这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拉丁美洲的内战局面。有人问作者马尔克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马尔克斯回答说:“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遗忘,多么残酷,那些祖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再想起。我相信,作者的意图是为了重现历史,让历史以另一个角度铭记于心。而历史与文字内容一样,人民忽视了团结。其实,孤独本来就和团结相对,因而孤独之后再无团结之说。
乌尔苏拉,和丈夫同为创世者,但她集合了女性几乎全部的优点:善良,勤劳,果敢,无畏,坚毅……她是本书的一个灵魂人物,因为她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跌宕起伏。她的悲剧色彩在于任何一个她想要培养的后代都带着祖辈忧郁寡情的孤独气质。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运注定悲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疑惑:为什么作者如此安排?但最后理解了其中的深刻意义:孤独是人的宿命,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整本书笼罩在黑暗的恐惧中,满是负能量却升华了孤独的主题。
正如预言那样,布恩迪亚家族从世界上消失,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再也不会显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那么,抓裂孤独的硬壳,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