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最早看到这句话来自于《大明王朝1566》,语出《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人们迷惑的是什么?是福祸相依的道理,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变化。其日固久,人们迷糊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因为一件事情,所以想谈论一下人为什么会“迷”?以及如何克服。内容为解读两个俗语:
首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人犯“迷”的原因做了经典的概括。处于局势发展过程中的人,对于情况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期待,正是这种出于自身利益或者期望的期待,使得人们忽视了情况的变化,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具体的表现,就是将事件的发生、情况的变化朝着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这就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忽视事情的客观存在,这样去做事焉有不败的道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旁观者,其不存在利益纠葛,看待事物发展能以一个公正平和的角度,所以往往所见为真,能明白清楚。
其次是明人之迷,其觉也难。人一旦自以为聪明,陷入迷惘之后就很难觉悟。何以如此?因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多吃了几碗饭,多行了几步路,就自然而然有了高于一般人的见识和认知。殊不知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所谓的学识和经验都不能保证应对得当。面对新的局面,面对新的变化,必须以一个归零的态度,认真慎重地加以对待,这样才不会对新情况充耳不闻,仅仅过去积累的经验,陷入迷惘而不自知,更不用说从这种状况中觉悟。相比起来,一个本身就迷的人反而容易觉悟,因为他只是缺乏相应的知识。一旦这个知识点得到补充,他便能迅速地明白情况。
如何从这种迷的状态中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潜藏在对问题的分析中:
当局者迷,好在还有旁观者清,多问问自己信任的、又非利益攸关的第三人意见。要能接受他人不同于自身观点的意见,而不是抱残守缺,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或者认知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迷人之迷,解决之道只能是多学习,将缺失的关键知识节点补齐。
明人之迷,在于不要自以为是,克服铁锤人倾向,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事物发展是立体的,不是平面上两点连成线。
然而,以上都是术,最关键的决断,还是得自己去做。怕就怕明明知道自己很迷,却迟迟下不去手做出改变,却抱着以拖待变的态度,却在空耗人生。
毕竟,当断就要断。
2018.9.24有感
最重要的,还要对自己狠一点。
2018.9.30补充
跳出局面再回首,前后犯了各种错。总是要犯了错误后,才知道自己犯错。
2018.10.20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