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究其一生都是为了爱和希望而努力。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独立行走,请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真的要提孝道,那一定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收一收父辈的控制欲,也坐下来和父母好好聊聊。
但控制欲强的父母会用爱把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打破。
控制欲强的人,往往过度干涉别人的行为而不自知。
很多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会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听我的,没错。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爸妈妈不会害你。
父母错误的爱,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最大的伤害!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父母给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越过了这种边界。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父母,同时又是最伤害孩子的父母。
孩子,你可以尝试信任你的父母,他们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古板或者不通情理,主动付出努力,尝试与父母多互动,多交流,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你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孤独,父母是你缘分最深、最应该尝试去接触亲近的人。
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是时候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你父母的时候了。
以爱为名的控制,到最后,都成了孩子命运里的苦果,渗透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记得,6年前,徐姐的女儿小妍想买一个公主风的文具盒,而徐姐认为那会让孩子贪玩,于是拒绝了小妍的请求。
小妍为此在家哭着大喊:“为什么我什么都得听你的!”
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下午,并且不主动和妈妈说话。
后来徐姐和丈夫说,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他们总想着要给女儿最好的照顾,走她认为对的路,却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那之后,她跟女儿约定,每个月给一定的零花钱,而这些零花钱就全权让孩子自己支配管理,让她自己做选择。
如今的女儿,一上大学,不仅更加果敢开朗、还独立自信,懂得掌握自己的生活,也更加地信任妈妈。
对于每一对父母来说,学会放手是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父母懂得得体退出,孩子才能愈加独立担当。
这是个强调独立的社会,有的人认为,离开了父母,自己就是独立的。但真正的独立是保持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
是当你离开了父母以后,发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仍然保持一致,是不变的。而非父母在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他们影响。
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整个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好的教育依旧来自于可以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最好的教育依旧是趋于民主,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教育。
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孩子才需要共同成长。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迫切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控制欲。
面对孩子,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不要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越是在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在孩子1岁前,孩子与父母是共生关系,而到了孩子3岁,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这时候就需要父母逐渐的放手。
童年时未能够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在未来成为第二个控制欲强的父母。
而放手的另一重含义,就是信任。
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可信任,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当我们给予他们信任,他们将报以惊喜。
每一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人生的路,不是只有一条是正确的。
当孩子的选择被忽视,梦想被掩盖,只能走向被控制的道路时,空虚便会填满他们的内心。
尊重、接纳、自由,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想父母的爱应该更加宽容一些。多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也应该与父母多做沟通,而不是难以相互理解时,就拒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