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流浪地球》好几天了,最初宏大的场景、煽情的剧情刺激已过去,昨天又重读了一遍原著小说,对于电影与小说的大不同,想整理一下。毕竟,作为科幻迷,我是大刘的忠实读者,早在他得到雨果奖之前的N年,就已经读过N次《三体》,大刘的其他小说,包括《流浪地球》,也是早就拜读过的。电影与小说内容有很大不同,包括电影里的主角刘启、刘培强、王磊、韩子昻等人物,小说里没有;因木星质量变化导致地球引力发动机大面积故障,乃至地球将被木星吸引而解体、以超大“火柴”引爆木星等情节......也非原著的内容,而小说里的人物,加代子、小星老师等,还有很有宇宙思维的情节也省略了。那么,电影为什么去掉了大刘原著的故事,原因何在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共同点
先来聊聊电影与小说的相同点:故事背景,太阳氦闪导致地球生存危机,进而开启了人类逃离地球的流浪计划。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氦闪爆发中,我们的星球将被汽化了。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3光年的路程。人类制定了逃离太阳系的移民计划,分为五步,包括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这就小说与电影的主要共同点了,其他的故事情节基本不搭。小说里的主角,是个小人物,虽参与了剧情,但并没有什么影响历史走向的行动,更多的象个旁观者;小说里也没有影片中拯救地球的英雄角色,这可能是电影必须重塑剧情的主要原因吧,毕竟,灾难片都是需要英雄的。
二、小说的主要故事冲突:
(一)飞船派VS地球派
在小说里,故事一大的冲突,是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斗。导演郭帆曾带着《流浪地球》寻求合作,对方看到这个创意都傻了,“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中国人跑路还要带着地球?”导演回答:“因为买了房子,房价太贵啊!”
哈哈!现实中大家都会对电影里这样的跑路方式产生怀疑,为何电影里却没有相关的冲突产生?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选择带着地球跑?对于这些,小说里有详细的解释,也有两派冲突的描写:飞船太小,行程太远,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无法维持飞船到达比邻星的长时间旅行(小说原文:半人马座没有行星,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八百五十光年以外,目前人类能建造的最快的飞船也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这样就需十七万年时间才能到那儿,飞船规模的生态系统连这十分之一的时间都维持不了。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小说里这个预设,似乎没有考虑大部分人休眠而减少生态系统负荷的情况?));
而飞船派认为地球来不及加速到足够快,航行到足够远,太阳就爆炸了,必须坐飞船逃离地球。飞船派与地球派发生了激烈冲突,小说里有飞船派被抓进监狱,还有小学生因此而打架的情节。
不过,影片里虽没有提到飞船派,但空间站在选择执行“火种”计划时,实际就承担了飞船的作用,把人类胚胎带到外太空,延续人类文明。但在刘培强发扬个人英雄主义,去撞木星时让休眠仓脱离,休眠仓会怎么样呢?影片后面也没有交代。个人觉得,地球派和飞船派应该是可以共存的,就象《三体》里,面对降维打击,形成不同的方案,由不同的人实施(如研发光速飞船、寻找安全广播方法等);这样可能会有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在一定范围内应该是可以调配的,毕竟,各方案都有风险,不宜把人类都装到一个篮子里吧。
(二)政府军VS叛军
小说里最大的冲突,是民众在探测到太阳并未发生什么变化,进而怀疑太阳氦闪的真实性,发生叛乱,最后消灭了联合政府:
1、民众探测到太阳未发生变化
在执行流浪地球计划380年后,民间组织向太阳发射了一组探测器,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最后证实,同四个世纪前相比,太阳没有任何变化——它们的光度、像素排列、像素概率、层次统计等参数都完全一样。民众由此认为,太阳氦闪是假的,叛乱因而蔓延。叛乱者说:地球被出卖了!人类被出卖了!文明被出卖了!我们都是一个超级骗局的牺牲品!这个骗局之巨大之可怕,上帝都会为之休克!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它不会爆发,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它是永恒的象征!爆发的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阴险的野心!他们编造了这一切,只是为了建立他们的独裁帝国!他们毁了地球!
2、叛军胜利
叛军所到之处,人民群起响应,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相继沦陷,最终,大势已去的联合政府连同不到十万军队在靠近海岸的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陷入重围,选择了投降,联合政府最高执政官最后发言:“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3、政府军之死与太阳氦闪
叛军把政府军的五千人全部被判处死刑:他们收走了被判死刑的每个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看到那些人在严寒的折磨中慢慢死去,岸上的人们快活起来,他们一起唱起了《我的太阳》。
然而,就在这时,小说进入高潮——太阳氦闪爆发了!
《我的太阳》的合唱戛然而止,岸上的十几万人呆住了,似乎同海面上那些人一样,冻成了一片僵硬的岩石。太阳膨胀成为红巨星,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而幸存下来的人类,因联合政府的流浪地球计划,避免了与太阳同归于尽。——很讽刺吧,地球人杀死了拯救了他们的5000人,然后继续流浪......
这样的群体心理偏差描写,很符合大刘的风格,将人类整体的行动加以分析,引入群体心理学,甚至宇宙心理学(比如《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青铜时代”号,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集权只需五分钟),这也让人想起阿西莫夫的基础系列中的“心理史学”,大概大刘也受了阿西莫夫的影响吧?
(三)为什么这么宏大的主题,激烈的冲突,没能在电影中展现呢?
有人说,其实电影里本来是有这些内容的,电影里面那些运送火石的军人所携带的重型武器,就是为了对付那些暴力反抗流浪地球计划的人的,而公映版《流浪地球》为了缩短时长删除了那些内容。
大刘原著中包含了对人类政治智慧的冷静思考,可能过于黑暗吧;政府军的全军覆没,明显的政治不正确,人类面对艰难时期,团结显然是需要弘扬的主旋律。(不由得联想到,《三体》第一部中关于那段特殊时期的描写,恐怕也难以展现在国产电影中,唉,难产的《三体》电影啊!)
大刘为何会让自家“孩子”被人“打扮”得“面目全非”呢?大刘在电影中除了是原著作者,还担任的角色,是“监制”,问了下度娘,电影监制又称制作人或制片,职务是管理整个电视或电影拍片流程相关环节的一切工作,如工作人员的寻找与协调,预算的控制,拍摄时间的进度等,让电影能在合理的时间与预算下完成。这些好象不是大刘善长的工作,为何他不在编剧的行列里呢?搞不懂。但个人觉得这是影片脱离原著的重要原因。
原著中人类内部冲突太激烈,叛军获胜,没有英雄人物,大刘没在编剧队伍里,可能都影响了电影的剧本,脱离了原著,空有其壳。
三、原著中还有很多对于特殊环境下人类心理变化的探索,也很有意思,在此分享一下:
1、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
当人类长期寄居地下,太阳氦闪威胁到人类生存,人类就害怕太阳了。原著中对学生第一次看日出的描写:我们看到了那令人胆寒的火焰,开始时只是天水连线上的一个亮点,很快增大,渐渐显示出了圆弧的形状。这时,我感到自己的喉咙被什么东西掐住了,恐惧使我窒息,脚下的甲板仿佛突然消失,我在向海的深渊坠下去,坠下去……和我一起下坠的还有灵儿,她那蛛丝般柔弱的小身躯紧贴着我颤抖着;还有其他孩子,其他的所有人,整个世界,都在下坠。
2、宗教的消失: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现在终于明白,就算真有上帝,他也是个王八蛋。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这与现实可能有些出入?在无望时,人类可能会更趋向于求助神灵帮助。
3、对爱情的淡漠: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原著中,主角的父亲曾离开两月,去跟别的女人生活,然后又回来了;主角的母亲对此不以为意,既不反对他离开,也不反对他回来,都无所谓了。但是,从人类历史上看,越是艰难的时期,人类就越需要抱团取暖,合作就更重要,应该关系更紧密才合理吧?就好象经济越发达,离婚率越高,因为经济依赖度降低,独立个体也能生存得很好。越落后的时候,越需要大家族的合作与支持,个人觉得,在生存的压力下,人类可能会对爱情淡漠,但为了生存,会互相更加依赖,联系更紧密。
4、生存法则:
小说里没有提到进入地下城的抽签问题,但对于灾难时的撤离,按危急法第五条行事:年幼者优先(小说原文:人们已按年龄排起了长长的队。最靠近电梯口的是由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孩子,再往后是小学生……)。
5、生育权:
由于环境的严酷,法律规定每三对新婚配偶中只有一对有生育权,抽签决定。
《流浪地球》电影的热卖,激发了公众的科幻热情,是好事,也希望有更多科幻佳作能拍成电影。然而,科幻应该并不只是未来的灾难,不只是英雄拯救世界,还有对宇宙的探索,对人性的探索,极端情况下的群体心理学......喜欢科幻的朋友,建议看看小说原文,小说并不长,一共2万多字,花2小时就可以看完(和看电影的时间差不多,还不用花费跑影院的时间),其中可引人深思的内容,远多于电影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