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麓文苑》——视野千寻(文集)
颜真卿,字如其人的报国忠臣
韩 惠 民
如同诗词,因其地域和风格分为流派一样,我国书法界,也流传着南派、北派之说。千百年来,人们在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派书法,“中和俊美”的风格津津乐道的同时,也不忘对北派书坛“雄浑刚劲”的风格赞美有加。
而这北派书坛及其风格的代表人物,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709年—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藉鲁地琅琊(今山东临沂)。出身于世代士族之家,进士及第后历任校书郎、县尉、监察御史乃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为世所公认的刚正不阿、血气方刚的一代名臣,同时又是一位与王羲之齐名的革故鼎新的书法名家。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古语用于描述颜真卿,再合适不过了。年幼3岁时,时任太子文学的父亲病逝,他就随母暂居于外婆家。外祖父是个书画家,母亲殷氏本也知书达理,大家见小真卿聪明伶俐,就教他读书识字。他也真是勤奋认真,颂读经书一丝不苟,提笔练字终日不辍。由于家贫,买不起墨纸,索性就用泥水作墨,墙壁作纸,日复一日地苦练起来。
唐玄宗开元年间,26岁的颜真卿进士及第,先后授任校书郎、礼泉县尉。在公务繁忙之余,临贴练字的热情日渐高涨。后来索性辞官,径直跑到洛阳,拜师于草圣张旭的门下。张旭并未授其具体技法,只是传授两个字。一曰勤:勤学苦练,日积月累;二曰悟:细察物理,得其神韵。在大师的调教下,他的书法揉行、楷、草于一体,大有长进。
由于颜真卿饱读经史,“胸有诗书气自华”,也就为他的书法憧憬,插上了翱翔的翅膀,拓展了无限的空间。魏晋以来书法的演进,汉唐以来气象的熏陶,使他在临帖和创作中屡屡产生出莫名的冲动。观摹羲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品,揣度近人褚遂良、虞世南的上乘佳作,在啧啧乐道的同时,总感到有一种意犹未尽的缺憾。他思考,他尝试,在历经反复的煎熬和阵痛之后,终于痛下决心:冲破前人的缚囿,直抒胸臆,率性而为,闯出一番别样的天地。为此,他借鉴并博采篆、隶、行、楷、草,在结构、笔法、形态等方面的各家之长,融揉提炼,探寻尽情表述自己心迹意气的书法样式。在字体结构上,尝试正面取势,使左右竖笔略带外拓弧形,横轻竖重,给人以大气雍容、敦厚稳健之感。在笔法运用上,注重指腕并用,不仅善于藏锋和中锋的巧妙运用,还强调笔的提按、顿挫,使笔划极富弹力。从而在字的整体形态上释放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给人以极富弹性张力和雄浑苍劲的视觉美感。步入知天命之年,迎来了颜真卿书法创作的鼎盛期,其楷书《麻姑仙坛记》、行书《祭侄文稿》堪称其代表作,标明刚健雄浑、遒劲磅礴的颜氏风格已经成型。而至古稀之年,其书法代表作《颜勤礼碑》,刚柔有度,张驰相宜,一种自然之美、雍容之美宣告颜氏书法已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
颜真卿书法变革的大旗张扬,当时并不为主流书界所接受,所认同。鉴于王羲之书法流传甚广,时人对书法的评判标准,正如杜甫所言:“书贵硬瘦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以书风硬瘦为美为上为精品。而颜体刚一问世,不少人便谑之为“墨猪”,因其笔划粗壮而斥为下品。真正的艺术品是与时间比肩的。及至北宋,人们才真正领略到颜体书法的神韵境界,认识到它的稀世价值。北宋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将颜真卿书法列为唐代神品之首,认定“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大文豪兼书法家苏轼更是断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者毕矣”(吴道之画《跋》)。都对颜真卿在书法界革故鼎新,自成一体予以高度赞誉。此后颜氏书法日渐风靡,受到书界和世人久经日盛的赞赏和推崇。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颜真卿时常自诩:书法写字仅为业余爱好,他的本业乃是从政做官。
玄宗开元22年(公元734年),颜真卿进士及第后步入政坛,从校书郎起步,虽然多经变迁,倒也风光顺当。先后转任礼泉、长安县尉,又4次授任监察御史乃至殿中侍御史。期间与诗友高适、杜甫经常游历宴饮,吟诗作赋,书生意气常出抨击朝政之语。时任宰相杨国忠对此却怀恨在心,以精择能吏为名,于天宝11年(公元752年)将颜真卿逐出长安,贬任两千里外的平原郡太守。
在山东平原,颜真卿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他废苛政、黜奸诡、进忠良,百姓喜得安居乐业。诗人高适颇为赞赏他造福一方的政绩:“自承到官后,高枕扬清风。豪富已低首,逋逃还力农(《奉寄平原颜太守》)。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平原郡隶属于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治下。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悍然反叛,颜真卿义愤填膺,果断联络其兄、时任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抗阻,由其侄、杲卿之子季明奔走呼号附近十七郡结成联盟,推崇颜真卿为盟主,合兵20万英勇抗敌。安禄山率部围攻常山,激战三天,城内水尽粮绝,杲卿父子被俘,季明身首异处惨遭杀害。由于颜真卿率众奋力抵抗,一度滞阻安禄山于潼关之东。事后颜真卿派人至洛阳、河北等地寻找季明尸骨,仅得头颅,其时悲愤难抑,遂一气呵成千古精品的《祭侄文稿》。
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5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被贬任吉州司马(今江西吉安),三年后改任抚州刺史。任职五年中,他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扶助农桑,并大力倡树表彰遵德守礼的文明之风。针对抚河长期横溢泛滥,他带领民众在河心小岛旁筑起一条石砌长坝,既除水患又灌农田,百姓取名千金陂,还建立祠庙,以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时下社会俗习比较开放,表现在婚姻上,夫可休妻妻亦可休夫。有儒生杨志坚,苦于求学却功名不济,家徒四壁。其妻慓悍轻浮,多次提出离婚诉于州衙。对此,颜真卿同情儒生却欲阻无据。无耐间准其离婚,却借故庭杖女子二十大板,同时资助杨志坚粮食布匹,还召其随军公干。此事风传四面八方,听者无不拍手称快而又心悦诚服。影响所及,人们注重循德守礼,社会风气也日显和谐。
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时任吏部尚书的颜真卿常发慷慨正义之声,屡为奸相卢杞所不容。对这位肃宗、代宗以来直言进谏的忠臣代表,卢杞常常恶语相讥。刚烈如火的颜真卿忍无可忍,一次当庭悲愤面斥:“安吏之乱时,令尊御吏中丞卢大人的首级被送到平原郡。我见卢大人满脸是血,想帮他擦拭又怕蹭破脸皮,就用舌头将脸上的血迹舔干净。如今相公对我,怎能如此死死相逼!”其义正辞严,朝臣无不击掌,岂料大庭广众之中更让卢杞记恨。是年冬,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恃仗十四州反叛朝廷。卢杞此时借刀杀人,遂向德宗上奏:李希烈恃功自傲,但其年少气刚,需得儒雅重臣前去招抚。颜真卿乃三朝旧臣,名重海内,舍其无二也。消息传出,群臣慧眼如炬,无不看穿卢杞的险恶用心而予以婉劝,颜真卿则大义凛然:“君命也,焉避之!”以74岁高龄之躯,慨然前往。叛逆李希烈贼心膨胀,急欲称王,遂转拜颜真卿为相,遭到断然拒绝和严厉怒斥,于是便惨忍地将其杀害。颜真卿死后,朝廷追赠司徒,谥文忠。德宗亲颁诏文“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并痛诏废朝8日,举国悼念这位壮怀激烈、为国捐躯的旷世忠臣。
颜真卿鼎新为书,刚直做人,其惊世骇俗之壮举世皆称颂。究其渊源,概基于其深厚的世族底蕴和幽远的道德传承。
祖藉琅琊的颜氏家族,历史上一直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其先祖代代事鲁,从春秋晚期起就成为儒学之家。孔子著名的72弟子中,就有8名是颜氏子弟,其中颜回就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受儒家影响,颜氏一门以诗礼传家,名臣辈出。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就是北齐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著有《颜氏家训》,以弘扬儒家传统思想为修身齐家之道,对后世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而祖藉同为琅琊的书圣王羲之,同样出身于世敦儒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业已功成名就,其书圣的影响在故乡可谓如雷贯耳,童叟皆知。受家族和世风的熏陶影响,为人之魂,书法之根,早已深植于颜真卿的灵魂深处。
自幼成长于这样的家境和社会氛围中,颜真卿可谓抱负高,起步早,志在高远而自强不息。为自勉同时也为激励他人,早年他就创作出一首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七绝来《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后来为官从戎,他在率先垂范的同时,为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就以盛唐时期镇守北平、抗击吐蕃被誉为“左金吾大将军”的猛将裴旻为楷模,创作排律《赠裴将军》:“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并以凌厉的气势,如剑的笔锋,书诗为帖,供将士们颂读品味,以激励士气,英勇杀敌。及至晚年,颜真卿积平生经验感受,融诗情、文理、书法于一炉,书就《与郭仆射书》,其书法气势充沛,劲挺豁达,文辞意蕴精深,发人深省。谆谆告诫世人:行百里者半九十,言晚节末路之难也。足见浸淫于诗情书理之中的颜真卿,终其一生对传承儒学传统思想,是何等的谙熟于心,力践于行!做人,刚正耿直;为书,别树新格。集两者于一身的颜真卿,完全是根植于内心的儒学道义使然。如此他做人为官,能葆其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担当,不负百姓苍生,不惜舍生取义。而这些信念操守形之于书法,则庙堂气十足,如神鼎坐堂,彰显一派正大光明的浩然之气。细察其字,静如山,动若电,势尽显,锋深藏,给人以力量和变化,给人以气象和魂魄。这种人格美和书法美的完美结合,使人能清晰地看到他那忧国忧民的身影,征战沙场的雄姿,乃至忠心报国、慷慨就义的英魂;深刻感受他那温良恭谦、磊落巍峨的品质修养,以及陟高不辍、笃实纯厚的圣人模样!这就是颜真卿。一个喋血报国的唐代忠臣,一个字如其人的热血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