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中国及中国人是一个庞杂而且风险极大的话题。更何况是从我们所不熟知的一段历史中去探知这个国家。《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这套丛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角度。
对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1920年---1949年这三十年的历史,是一段让人迷惑的历史。至于哪一段历史叙述更为贴近,现在还无法做出评判。但相对来讲,历史是人来书写的。大历史的问题交给大历史去记述,而历史中的细枝末流的却是可以个人历史或是私人化写作内容用来参详一二。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丛书的不完全书目如下:
《西行杂记》 作者李孤帆,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 作者马鹤天
《延安一学校》 作者程今吾
《大凉山夷区考察记》 作者曾昭抡
《到青海去》作者 顾执中 陆诒
《川游漫记》 作者陈友琴
《滨江尘嚣录》 作者辽左散人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作者林传甲
《居延海》 作者董正钧
《萍踪偶记》作者陈友琴
《新疆行》 作者林鹏侠
《解放区晋察冀行》作者周而复
《百灵庙巡礼》 作者黄奋生
这套丛书所选编的内容大多曾发表在1945年之前的报章上,再形成专刊出版的。这套丛书中选编的内容大多是新闻游记和考察、报告和笔记。从而具备鲜明的个人气质。单从文字使用的方式和情形上看,大抵可以看到中文在几十年间的变化。同时在这些游记中还能依稀看到彼时的中国人。
对于上世纪的中国,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是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国家(简称三座大山)。这些历史书中设定的定语与定义想必很多人不会陌生。
好在历史是可以长距离观察的。如果现在我们重返彼时中国的现场,我们可以参照什么呢?《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不失为一个入口。在这些游记、考察、报告中所讲述的中国我们应该不会陌生。不过这些文字中记述的中国又与我们的想象不那么相似。
另外从书名上来看,这套丛书所描述的中国在地理上多在西北、西南方向。缺少中原腹地的记述。这个细节正好可以用时间解释。这些书写就之时正值中日战争时期。在好几本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为身处战争之中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战争是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
也因为这场难以避免的战争,普通的中国人开始将视野瞄向国家的边陲之地。在那些广袤的土地上也同样延续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没有人能够逃离。
在这些书中其实我更看重的是这些书的作者。他们作为国人一员。他们做这些事的意义和动力何在呢?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这些人跋山涉水地去探知这个国家发生着什么。从他们的言语中和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不服气”的特质。
中日战争的对抗,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还有民与民之间的对抗,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作为一个后知后觉的国家。做为一介国民。这些作者努力地做了一个国民可以做的事情。
几十年过去了。历史都可以重写改写无数次了。不过只有一点不太容易改写。那就是地理。在中国这块地域上,朝代更换了数十次了,皇帝更替了几百位。不过中国依然还在。她,现在及将来都将在,一直在。
我们,就是用眼睛和文字把我们所知的记录下来。哪怕只有只言片语。
这些书,也只能是有心者得之。另外值得一提是这套丛书有赖于杨镰先生,而杨镰先生故去已有些年头了。
推荐阅读:我愿跟随你 直到天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