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2005年出生的表妹已经不读书了,本来在读技校的她感觉学习很吃力,所以提前一年出来实习。除了震惊其实还有点痛心,生活在小县城的她才十六、十七岁,生活环境很单纯,家里有两个弟弟。我不确定她的思想是否成熟到可以辨别什么对她好什么对她不好。同样是同龄人的她堂哥正在市排名第一重点高中准备高考,刚刚公布的省联考40万考生,排名2万多一点;同龄的我堂妹高二,也在全力以赴学习。
我并不觉得学习的表弟堂妹就优于不学习的表妹,只是到现在还能看到,那种20年前就有的论调:女生就不用多读书的现实版,确实有点痛心。不是因为家境差到需要去工作补贴家用 (比她大20多岁的表姐当年确实遇到类似的情况,但她跑去学了包装设计,有了一技之长),也不是蠢到没书读。究其原因是孩子不愿意吃学习的苦,父母没有尽到正面引导作用,放任其发展,毕竟可能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弟弟要读到大学可能压力也比较大。
正在读高中的表弟和堂妹都是家里独生孩子,这也是带来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实父母辈大家的文化水平相当,在和他们聊天中可以发现,独生孩子孩子的家庭真的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以及全力支持孩子的喜好。哦,对了,堂哥是独生子,家里也是很支持他读到了硕士。当然非独生家庭也有很多支持孩子受高等教育的,像我家四个孩子,两个读了本科,两个读了技校,如果当时大家都能考上高中大学,我相信家里也一定会支持的。我姨妈家5个孩子,四个都是大学本科或者硕士,最大的表姐的确也是因为家里当时经济窘迫,可能才没上大学。
纵观身边早早放弃读书的人,可能有人幸运嫁到比较有钱的老公,生活无忧,或者做生意赚到钱,风风光光。但这样比例真的非常低,反而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他们还能有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生活也更为舒心。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在大城市扎根,但即使最终他们回到家乡,他们的眼界也更广,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
昨天看《小谢尔顿》想到八十年代的美国已经都普及高等教育了,哥哥Georgia动手能力强都已经能在汽修厂和文具商店做销售了,赚的钱还不少,但是家里仍然要求他完成高中学业。我觉得这才是及格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心智未成熟时,进行正面干预和影响,而不是为了自己一时更轻松,随意孩子糟蹋自己的青春,最后追悔莫及。孩子哪里懂得这些!记得高中时有个同学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他就打算放弃了,直接出去工作。他去广州走了一趟之后他改变主意,决定再战一年,要考上大学,走不一样的路。
不知道那位同学最后有没有考上大学,但真心希望所有孩子,在放弃受教育权利的时候,有人可以告诉他,你再努力一把,一起努力过才可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