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大众所不熟知的“历史学”,而非“历史”。
凡为学问者,必有其特有的治学之法。历史学界专业学者,常常对“民科”抱有一种偏见,这是为什么呢?
高校中所设置的“历史学”这一专业学位/学科,有其专门的培养方案。以中国史为例,通用培养过程为,在大一期间学习古代汉语、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通识课程,帮助同学们挖掘自身的兴趣。这里尤其要说的是,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学习,与初中、高中阶段所习得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世界史完全不一样。涉及到西亚北非史、埃及史、北欧史等中学完全不会接触的知识。
大二期间,同学们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班级,如世界史班、中国史班,当然还有历史学基地班,以及一些特色“国学班”等,然后按照不同班级具体学习更细致划分的历史学。如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法律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城市史、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代外交史、美国史、中东史、国际关系史等等各种门类,同时会在史学论文写作、史料学、史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下,根据自己学习、阅读时的兴趣点,完成一篇严格遵照学术规范的学年论文。同时大三重复这一学习过程,学习更多种类的史学下分学科,完成学年论文。直至大四毕业,完成毕业论文。
这是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本培养过程,但具体课程设置和开展方式根据各高校师资力量和资金的不同有所区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了四年专业训练的历史学学士,一定具备基本的历史现场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史料阅读与辨伪能力,这是很多“民科人士”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
而我们大众喜欢的“历史”,实际上不能算是“史实”,更不能是“历史学”,充其量是“历史故事”,多数为“听个乐子”。
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书,我们无时无刻在谱写着自己的“历史故事”,却又需要去钻研“历史”的真相。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陶冶情操、读史使人明智等口号,却忽略了历史为政治所用的不客观性,倒真的不知道历史学是否为“无用之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