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小时内,从宝鸡到贵阳打个来回。
飞来飞去的目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去贵阳,只为了赴一场“读书”之约。
加入烧柴煮书读书群已有三年,去宜昌参加过一次读书会,这是第二次。今年的读书分享,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收到卫老师的邀请,几个书友一商量,决定“潇洒走一回”。
订票、准备,激动了好几天,周五下班后星夜赶路来到机场,第二天早上,在漆黑却不迷茫的清晨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满是欢乐。离开了如陀螺般自转不停的工作环境,回忆起一起读书的一年多时光,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工作的忙碌、读书的收获、生活的充实。
下了飞机,贵阳的司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这位司机对贵州景点的熟悉、推崇,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贵州人的荣耀。
贵州“亲友团”有些人是初次相逢,却没有一丝生涩。因为,在群里,已经打了无数个招呼。
但是,冲击力也就从第一位亲友团开始了。书友大白菜的家园(因为行政职务不便于道出姓名),八零后,却有省教育厅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谈起政策门儿清,说起教育样样通,现在高校任职。本以为他是提前找到养老的岗位,岂料他是为了备战清华博士。英语从头学起,每天30分钟,打卡804天,已能听得懂英语新闻。就这,因为夫人做甩手掌柜他全面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坚持读书打卡,最近读《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其精神可嘉,其追求高远,令我自感望尘莫及。
第二位带来震动的,是贵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冷江山,同样八零后,敦煌学者。一项研究一做就是十多年。性格耿直,说话幽默,专业功底之深厚,横扫两桌人。他说,你们的群我就偶尔看看,我不喜欢这样打卡,但读书不用说,我是在读的。我也觉得不用说,因为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不可能一钻进敦煌石窟十天半月不出来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有满满的道义感,每年自费义务支援偏远山区,送教送学做实事。
同为八零后的老卫同学,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教育报评选的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那可不是一桶水就可以的,非得是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才行。
说说笑笑,吃了地地道道的贵州菜,酸爽辣美,够味道,够情谊,够回味。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了活动地点--贵州师范大学。第一次来,感受到的是大学的气势恢宏,是山水与建筑的天人合一。
当然,未来接班人匆忙的脚步,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许是忙着四六级英语考试吧,孩子们步履匆匆,少有溜达闲转的。
读书会场地的高规格、分享嘉宾的高水准、主持人的高颜值、研究生的高期待成为我难忘的回忆。
一、浓浓的仪式感
读书分享的场地设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一进去,仿佛来到了联合国大会的场所。环形场地,正前面是巨大的电子屏,上面打着“烧柴煮书·重启认知”教育人读书会,屏幕下方是可坐16-20人的方桌,四周是500余人的观众席。比我们到的早的,是贵师大文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让人心生喜欢。
电视台的专业主持人,分享后有大学生提问互动,这样的氛围吸引着、也激发着每一个发言者、参与者。
二、读书的获得感
这次读书分享活动,我们见识了爱读书的教师。长相吗?大概就是带着书卷气向你走来,却又不刻板。不是之乎者也一大堆,而是富有烟火气、时尚感。此人就是宜昌天问教育集团的时嘉老师。
时嘉老师以金、木、水、火、土来盘点自己一年读的书,既有理论类书籍,又有生活类书籍,还有捐书的大爱行为。知识面之广博,读书兴趣之广泛,对问题思考之深刻,令在场所有人佩服至极。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检书记刘万千,在群里少言寡语却打卡勤奋,本以为是老学究式的老领导,不曾想是82年的小后生。从乡镇工作起步,在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国际交流处等多部门工作过,现在高校领导岗位。发言从政策谈起,纵深、宽广都有,令人佩服。
勉强凑数发言,却发现差距太大。想想都为自己的无知无畏而羞愧。还是缩回来,好好读书吧。
三、丰富人生的阅历
这次活动,真的让我“重启认知”。人生大半已过,却没有明晰的目标,每天极其忙碌,却没有忙出结果。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忘了出处记住了内容:我们没有对手,我们的对手就是自己。
回顾这五年,本领恐慌逼迫我学习成长,真的是惶恐才能生存。
那一个个比你厉害很多的人,还在拼命努力,你有什么理由停歇脚步?
我们永远都在赞美别人的成长,却从没想过我的昨天和今天有何差别?
返程的路上,大家都说,来得值,辛苦得有价值。
就像营长卫功立所说,阅读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也不要目中无人,心里没有作者,而是得把正反两方观点的书都找来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老师都要活成一束光,给别人带来温暖。”
是的,只有“烧柴”,才能把自己绽放成一束光;只有“煮书”,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为善去恶、有思考的人。
烧柴,让读书的火、人生的火烧得旺一些;煮书,把思想和灵魂熏出书香气。重启我的认知,让我知道,人与人的差距只能用努力去缩小,有时候再努力也追不上,但是不努力,就永远没有追上的可能;后生已然崛起,我们唯有努力,方可多一些存在感;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读书最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