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第157篇 改变,从读书开始
今天下午在录播室组织开展了“迎新年读书交流会”,这也是今学期组织的第二次读书交流。交流会上八位年轻的老师做了读书的分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谈读书感想。交流中老师们提出要做有智慧和激情的老师,要让教育带温度的落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关心和尊重学生,生活中美好无处不在,要学会发现……。老师们从自己的角度对所读所悟进行了真诚的分享。主持人兴旺老师让我最后说几句。我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本文在即席讲话的基础上有补充)。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刚才小娣老师在分享时提到了佐藤学,佐藤学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还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他也是最早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我们之所以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也是基于发挥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在相互借鉴和相互帮助中,达到我们的共同的愿景--实现我们共同的健康成长。共同体不是寻找共性,而是能让每一个人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个组织内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并能通过同伴互助,组织共享,实现个体的快速成长。一个人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会走的更久更远。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共同体对我们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营造这样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也是师生之间的。在共同体中,我们教师的定位非常关键,我们应该是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者,平等首席。我们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对于教师原来经常用“园丁”来比喻,这些年很多人在思考这个用词的不恰当。园丁是做什么的?是拿着大剪刀,修剪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枝叶叶,造就出来的是标准化的,近乎统一格式的形象。所以我们对教育经常用“园丁”“塑造”等词语,其实还是没有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和需要。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就是说我们要点燃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唤醒他内心的自觉。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平等首席,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为什么提倡读书?我们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后,第一件事是要求大家进行专业阅读,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教育书籍,我们也进行了两次的读书交流。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思想,丰盈我们的内心。特别是当下,我们处在一个比较浮躁和功利的环境之下,什么可以让自己能够有片刻的安宁?葆有一颗相对宁静的心?读书是非常好的途径,也可以说最为有效的途径。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也好,参加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也好,会时时受到外界的干扰,让自己迷茫,烦躁,甚至失去工作的激情。如何去调整,找回自己,读书是非常好的办法。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所以说,读书真的可以改变我们。读书也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刚才宗超和小娣老师在交流中提到了肖川教授,他和张文质先生都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并做了推动和实施。最近我也在读张文质先生的书,我们通过读书,更能理解教育的价值和终极目的。张文质老师在书中谈到,我们要重视对孩子生命的教育,让孩子知道珍惜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他说,有的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去伤害他人的生命,追根溯源,就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过真诚的关心,对生命的教育没有入心。张老师在讲课中告诉老师们: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们这样一句话:当你要做出严肃选择的时候(轻生),你一定要想想要给哪一个人打一个电话,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关心和牵挂你,需要你。这样也许就会因被关心关注而改变决定,挽救一个生命。他在书中还说,在农村的学校,学生辍学率很高,决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而是太多的学校完全不能带给学生任何成功的期待与希望,也几乎没有一张能让他们即使学业不能成功但仍可以在教室里继续生活下去的桌子。这段话说的听起来感觉刻薄些,但是非常现实和深刻,想想我们自己的工作,不是也做过这些事情吗。所以,我们要改变,就要积极的读书,我号召各位中层干部带头读书,我也知道他们非常忙,我建议他们把书放到一眼可以看到,触手可及的地方,自然而然的会慢慢的读起来。
我们未来的方向和发展是怎样的?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现在老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是要多读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来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读书的最初阶段的确是要硬着头皮,开始我在读书时也是这样,特别是读一些教育类书、哲学类书,不拿出点精力,硬着头皮读下去是不行的,有时实在读不动了就摘抄。这样慢慢地读下去,会有所体会和感受,也能慢慢理解书中一些道理。有人说习惯会成为信仰,我后来考虑了一下,还真是有道理,一些习惯深入骨髓,渗透进血液,就能凝聚成自己一种坚定的认识和行动,也就表现为一种信仰。二是写的时候的确要放低一些要求,不能开始就要求鸿篇大论,能达到发表的程度,可以慢慢的积累,把读书和思考的一些所思所想,一些一时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采用随笔或者教育叙事的方法更好。我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的10月份写了20多万字的反思,但是从10月20号到今天一直没有写,当时就感觉写不下去了,觉得有时也有想法,但是也是一时火花初溅。后来读到张老师这段话,忽然明白了写不下去的真正原因,就是要求自己太高了,写多了就想越写越好,写不好就感觉无法写,其实还是没有想清楚写的目的,写是为了记录和梳理。这样一个坚持的过程才会有收获。张文质老师在《如何建设一个所优质学校》一文中说:一所好的学校一定什么时候都像一个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全、舒坦、才华得以展现、精神获得归宿的家。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建设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安全、舒坦的家,这其中除了学校外部环境的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决定了自己幸福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炼事来扩大自己的心胸,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大了世界就大了。我们也要凝聚一种精神力量,让老师们有一种归属感。这其中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一点精神,一点信仰,这样才不至于关键时候迷路。刚才老师们在交流的时候提出要激发学生兴趣,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这些还是教育的技术层面的思考,我们还要有一些教育哲学方面的思考,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职业的认同,我们教育的情怀……,我们有了这些深层的思考,可能会让我们看的更清楚,走的更坚定,走的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