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安全需要——婚姻和生儿育女
如果你非要寻找一种可以独善其身拒绝任何外遇的婚姻,只能很悲观地告诉你,没有!艺术可以通向永恒、文学可以通向永恒、哲学可以通向永恒,但这些统统不能成为外遇的替代品。正如著名心理专家寇觉中先生所说:就人性角度,婚姻是被赋予了法律效力的情感压抑。男女关系为了满足内心安全的需要,通过法律取得一纸明示,昭告天下这人是我的了。
面对个体有限的能力,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生命。如果没有生命结点,对种种“意义”的追求也荡然无存了。如果没有死亡,你还会那么焦虑么?你还会为功名利禄不断奋斗吗?你还会着急寻找一个永恒么?“永远到底有多远”还将是问题吗?
一切“有限”促使人们避轻就重的选择两个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和拓展需求。前者保障自己的生存,后者期望通过某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和满足额外追求。人是群居动物,人的安全感绝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关系。若现代社会的水泥丛林,如果没有食物的供应者、如果没有国家暴力机器维持社会秩序、如果没有教育者仲裁人等等社会角色,一个人真的能生存下去么?其实在安全需求层面,我们并不比一个初生的婴儿要求得少。一种稳定的、可重复的、可预期的社会关系,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需求一定会追寻的。
婚姻就是带来安全感的重要形式。心理专家寇觉中导师提到:男女关系通过法律的约束成为一个体系,生儿育女的合法化是进一步维护安全感和稳固体系的方式。所以“生孩子”属于“安全需求”。我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求永恒,尽可能延长一切美好。“虽然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却与前人存在血缘上的联系,我的存在正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后辈将这种延续继续下去,这无疑是另一种实现永恒的方式。”
安全需要的满足后你真的就满足了吗?
因为婚姻稳定、受社会习俗和法律所保障的特性,外遇追求的都不是安全需求而是拓展需求。食色男女,人之大欲。人的欲望绝不会因为安全感的满足而消失,因为猎奇的心理让我们没法接受平庸的一生。
“爱情”,是一种超现实存在,它完全区别于庸碌的日常生活,因此被那么多人追逐和热爱。寇觉中导师说“爱本就是强烈而短暂的,无缘无辜的爱是不可能发生的,爱都需要一个客体实现。在婚姻里的人,外遇“爱情”,其实在说TA心里隐蔽的那种超越现实的渴望。”
不堪现实让我们厌倦,有限生命让我们不甘心,生命长度无法当然无法拓展,那拓展生命的多面性就变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渴望重新拥有那种生命的热度,渴望回到青春里的心境,于是一头扎进炙热的恋爱和新鲜的刺激里去。从这个方面想,中年人的外遇,真是带有一点自我救赎的悲壮,和向有限生命挑战的浪漫色彩。
寇觉中导师完美总结了容易发生“外遇”的个体特性——只追求爱的感觉,尤其是对爱产生极致追求的人非常容易猎奇新感情。与合法配偶的性爱过程也变成了维合婚姻关系的必要形式,毫不隐晦的说“猎奇者”脑中出现理想爱情的客体或许才能达到性爱的高潮。所以嫁娶诗人、哲人、艺术家等对爱有乌托邦式诠释的人群本身就是高风险项目,三观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的的人们也要慎重。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为了“外遇”结束自己的婚姻,因为婚姻是安全需要呀,没有安全需要绝不会愚蠢的有追求需要。
那什么样的人外遇了就真的要离婚呢?一般都是占有了相当社会资源、对自己能力相当自信、婚姻中另一方对TA并没有特别价值的“成功人士”。那么长的一串定语,只是为了要说明,在TA的自以为里,自己就能为自己提供安全需求,完全不需要借助婚姻这种手段。
生命短暂,责任二字太过沉重。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尽职尽责。世间的故事多来自于追求需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