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是现代人永恒的话题。在减肥之路上,也算有过一些个人心得、实践经历(包括个人实践与指导他人实践),现把曾经走过的坑和看过的坑,以及一直在坑大家的坑,和大家分享一下,方便大家少走弯路。
1.世上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谁用谁有效、一成不变、完美无缺的减肥方法、减肥理论或减肥产品。说实话,现在和减肥相关的网上资源有很多,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各家各派似乎都想把自己的方法、理论或产品描绘成金科玉律一般的“圣经”,但是却忽略了共性下的个性差异。事实上,在减肥领域,不论这位减肥导师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他在做减肥工作之前,要把握好的一个前提是:尊重个体的特质。单单只考虑某一部分的减肥知识内容,会陷入一个个的具体盲点,但是却忽略了更宏观、更多层的整体框架。在减肥这件事情上,需要具有能把多系统(指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多方面(指思维与分析的角度)都融会贯通到一起去考虑的系统工程思维,才能实现因人而异的有效性。而至于那些把某一款减肥产品(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只是安慰剂)吹到天上的人,则就更是“要么太蠢,要么太坏”。
2.对待肥胖,不需要上升到一种对待疾病的高度。事实上,正是因为肥胖如此常见,我们才会忽略——它本身很可能已经意味着至少一种疾病(除其本身之外)。有时候,减肥一直地没有效果,不一定真的是我们方法不对,而是很可能因为这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肥胖(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等),这就需要我们先去治疗原发病;有时候,肥胖会带来(或者说与肥胖同时存在)一些比其本身更值得关注、但我们却常常忽视的疾病或危险:脂肪肝、高血压、Ⅱ型糖尿病、胆结石、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退行性关节炎、前列腺增生、肾病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猝死风险……说实话,从预防医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肥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肥胖所具有的“危害效应”。
3.饮食与运动,不管在什么阶段,不管对谁,都是:前者更有效/后者更有效/两者结合一定最有效。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不一定是饮食控制更有利于减肥,也不一定是多做运动更有利于减肥。此外,在减肥的不同阶段,饮食和运动对于减肥效果的贡献,也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常常需要通过尝试与调整不同的减肥方案的方法,来实现最佳减肥。
4.“低碳饮食比低脂饮食更有效”或“低脂饮食比低碳饮食更有效”。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降低饮食总热量,几乎都会产生减肥的效果,只是多与少问题。因此在合适地降低饮食总热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动态调整选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比例的方式,来找到最优方案。一刀切地对所有减肥者施以低碳饮食或低脂饮食,是不够科学的,也很可能是不够有效的。
5.“减肥是一个虐待自己的过程”或“减肥是一个超轻松的过程”。事实上,科学又健康的减肥,是不会让人天天头昏眼花心慌慌地去上学和去上班的。当然,反之,对于那些鼓吹存在超轻松甚至零付出减肥法的人,我们也要格外小心。该有的努力、该管的嘴和该流的汗,还是都要有的。
6.感觉到饱了,就意味着摄入了足够的或合适的能量。有的人感觉到没饱,实际上已经摄入了过量的食物;有的人感觉到饱了,其实才吃了不算太多的东西。由于可能出现食欲中枢异常,一些肥胖者往往属于前者的情况,而我们希望在减肥时能发生与后者类似的情况。因此在制定限制进食总热量的配餐食谱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既能提升饱腹感但却又几乎不怎么带来热量的食物。
7.吃得(份量)多,热量也就摄入得多。不同食物所具有的理论热量差别,其实非常巨大。在相同重量下,富含供能营养素的食物(比如馒头、包子、蛋糕、红烧肉、酱猪蹄)和富含非供能营养素的食物(比如蔬菜)之间,往往存在着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的理论热量差别。
8.三餐之外的饮食对减肥的影响微乎其微。事实上,三餐之外,选择什么样的零食,仍会有意义地影响着我们减肥效果的走向。举个例子,如果你以坚果作为零食和你以薯片作为零食,你很可能收获不同的减肥结局。
9.只笼统地知道蔬菜的概念。蔬菜按照颜色的不同,可以再被细分成绿色蔬菜(主要指水叶菜)和杂色蔬菜(比如胡萝卜、木耳、蘑菇、山药、茄子等等)。在一个良好的减肥方案中,应该既具有足够的绿色蔬菜,也具有足够的杂色蔬菜(“两者都足够”的意思是:不一定在每一顿都同时有这两种类型的蔬菜存在,但是在整个减肥期间,两种蔬菜各自摄入的总量应该都足够)。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绿色蔬菜可以提供相对更大量的多酚,而杂色蔬菜则可以具有种类和生理功能都相对更丰富的其他食物天然生物活性成分:有机硫化物、P物质、姜黄素、类胡萝卜素、蒜素、木耳多糖、蘑菇多糖、皂苷、植物固醇、植物雌激素……
10.除了饮食和运动,在减肥上,无需关注其他方面。对于作息睡眠、益生菌与肠道菌群调节、是否长期久坐、是否爱坐电梯等等,也请了解和重视一下。
11.“减肥产品都是骗人的”或“减肥产品可以被轻易地信赖”。应该说,当前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减肥产品,在综合考虑有效性、安全性这两方面后,可以值得入手的并不多——或者说,其实非常少。如果真的要把减肥产品纳入自己的减肥计划,请一定要在向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做过咨询后再行考虑。千万不要肥没减成,先搞出一身病,或者让自己浑身难受:会损伤心肺胃肠肝胆肾的,会让自己甲亢得很high的,或者拉稀拉不停的,就不要用了吧。
事实上,到了今天,借助于更加多元的数据和更加强大的算法,减肥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行为方式,完全可以向更加先进和高级的方向去进行——基于精准营养(personalized nutrition)下的减肥(相关链接:精准营养在疾病干预中的应用)!当然,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套方案才能大规模、成熟化的落地。也希望我们的营养师朋友们,可以早日拥抱机器学习和大数据,从而提升工作效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