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很多老规矩,一些规矩仍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提倡的,像忠厚传世,勤俭节约;而一些现在看起来却没有必要,比如出门回家要和长辈打一声招呼;而还有一些可能是我们现在嗤之以鼻的:不要管别人的闲事。作为“老”规矩,它们也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思维。现在所说的被遗忘,我认为是十分正常和应该的。我也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遵守这些规矩。
老规矩的形成与生态学里的进化有类似之处,如果不同的规矩就是不同的“进化”方向,那么在整片中国的大地上,几千年的繁衍生存下,只有最有利的规矩会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会被清除,这在社会发展缓慢的古代会更加明显。这可以解释很多规矩都只是一个做法,因为这样最直接。那么在这种选择性的规矩保留下,变迁越少的地方,老规矩就会越多。北京身处内陆,又在天子脚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稳定的城市之一。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老规矩的原因就是在于社会环境的稳定。
老规矩和社会环境间的联系极其紧密。一直到清朝末期社会的巨大变革之前,所有规矩的存在都有意义。除去一些维持家族长威严的规矩,更多是为了生存。勤俭节约是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饥荒或灾难,不多管闲事是为了规避哪怕一点的风险。但回到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剧烈,社会进步迅速。这才导致了现在许多老规矩被遗忘,因为它们不再必要。我们不会因为笑露齿而被耻笑,因为我们开始觉得这并不重要;我们不用害怕去管别人的闲事,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有这个责任。这是一个过去无法想象的社会。当然我们存在一些规矩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同样适用,但重点是,它之所以适用,不是因为它是“老”规矩,而是因为它本身体现的价值。哪怕没有人知道北京的老规矩,像勤俭节约,不乱动别人家里东西这样的优良规矩在别处也一定会存在。
所谓老规矩只是一次历史的回声,它被淡忘也只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它不被大众所接受了。我们可以感到怀恋,这是几代人生活的历史,它也存在价值。但不要想着强行挽留,重演这些历史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