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7章《幸福是一种转换力》有感
古典老师在本章阐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见图片幸福力的运转系统)如果我们每个人懂得量力而行,有序进行这两个系统的运转,我们是可以把外部资源转化为我们内心需要的幸福的。然而,社会系统总喜欢与他人比较,超越别人获得短暂的满足。往往这个时候过度关注外界的事情开始越界,弱化了自我系统的运转,很少进行自我对话与自我感受,忽略了内心的激情、动力、充实与宁静。也就是忘记了长成自己幸福的样子。
你应该明白,长成社会系统中那个别人眼中的“成功”的样子—有脑无心,有逻辑没情感,有高度少尊重。真的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吗?因为幸福感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冷暖自知,别人感到你很幸福与你自己感到真的幸福其实是有区别的,更是不相关的。因此,长成自己幸福的样子才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当个天真简单的小孩,听从自己内心的心声。我们都说小孩最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孩子的世界里,爱憎分明,快乐就开怀大笑,痛苦就哇哇大哭,憎恶就咬牙切齿,喜欢就爱不释手......因为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金钱攀比心理,权利欲望的激烈竞争,他们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是同频的。回想一下,儿童时光,什么东西让你最快乐?有什么最初的梦想没有实现呢?有没有沉下心来像孩童一下好奇地打量这个美妙的世界,有没有看到之前没发现的美丽呢?有没有感受到之前被物质蒙蔽了的有趣之事呢?这些问题可能会帮助温故知新你的自我系统。
当个自足常乐的智者,智慧玩转幸福的转换力。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那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把自身的资源高效转化为一种幸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盘点好自己的哪些资源可以转换为内心的幸福感。同样付出一份金钱买单,你获得的快乐体验是有差异的。比如你喜欢旅行,但是不喜欢长胖。那么用1000块钱用于旅行费用可能对你来说比大吃大喝一顿美食要来的快乐。
二是调节平衡好来自社会系统与自我系统的不同自我需求。离开物质基础,我们固然无法享受到好的精神生活,但是过度追求你要的物质水平,往往是以更多的精神愉悦感为代价的。因为比如我们的注意力、时间、空间等等都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往往会有顾此失彼的遗憾感。那么,我们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高效运行标准就是者两个系统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循环圈,让幸福力切实地源源不断地产生。
三是寻找幸福感是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越别人。每天跟昨天的自己比较,是不是哪些地方自己在逐渐进步?哪些地方做的还不足需要完善?是不是自己比昨天更自信了?是不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眼界比昨天更厉害了?每天在攫取物质营养的同时,思考下是否让自己的内心更充盈了呢?更有趣了呢?更有魅力了呢?
卢梭说:“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愿你我都拥有幸福的转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