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很多关于男人的流行词,“凤凰男”“妈宝男”“巨婴男”,这些词都有些贬义,形容一个成年男人幼稚,单纯,依赖性强,心理年龄偏低等等。如果哪个男人被冠以这样的形容词,多会引来众人的嘲讽与讥笑。
《向往的生活》有一期,宋丹丹带着儿子巴图去作客。在母亲强大的气场下,巴图从说话到做事,都显得有些谨小慎微、无所适从。宋丹丹甚至开玩笑地说:以前觉着有孩子真麻烦,事太多,现在岁数大了,后悔当初没多生几个。宋丹丹边笑边说,不知是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还是对孩子的不满。旁边的巴图微笑不语,不动声色。也许对于母亲类似的表达他已习以为常。或者说,有点麻木了。
>>>> 逞强未必真强
很多家长愿意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强势的人,这是家长的天然属性。因为是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你的事情我说得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更多的,父母们愿意从爱的角度出发,将保护孩子当作自己的天职。“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为了孩子,必须强势。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孩子成了父母的“提线木偶”。吃穿住行,喜怒哀乐,全都变成了一个被支配的角色,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很多天生本来很有个性与主见的孩子,在父母强大的攻势下,也很快沦陷了。久而久之,一种观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父母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反正反抗也是没有用的。由此,一些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一些有主见的孩子,也表现的唯命是从。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伪装坚强。他们不停告诉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样,我必须表现的坚强,我的决定必须正确,我绝不能让别的家长看不起我。在这些事事绝对化的错误观念指引下,她们极易变得偏执,一意孤行,甚至在家人表达相左意见时,都会暴跳如雷。
因为比较心理的做怪,有人认为这是因爱而生的自卑。这倒未必,一个人的自卑来源很多,阿德勒的经典心理学《自卑与超越》里讲到,只要还有目标没有实现,无论与何相关,人都会有自卑感。而落到教育孩子上,更准确的说,这是因爱而导致的脆弱与敏感。
逞强未必强。弦绷的太紧,久了自然会断。正如前段时间,网上陪孩子写作业而发心脏病住院的那位家长。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里,换回的只是自己身体的垮倒。
该如何理解“为母则强”这句话?作一个刚强的母亲,要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但坚强的表现并不在管理与教育孩子身上,而是自身的生活与成长中的态度与行为。通过自己的表现,让孩子对母亲的认识中自然而然地加入“坚强”的印象。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母亲是刚强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的心灵里也会埋下坚强的种子。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 示弱未必真弱
儿童教育家卢勤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曾经有个男孩特别怕黑,每天晚上都要开着灯睡觉。直到有一次,晚上回家,楼道里的灯突然坏了。这时候妈妈假装特别害怕,没想到小男孩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妈妈,你跟着我走,我保护你”。孩子牵着妈妈的手,摸着黑一步步上了楼,当走到家门口时,电灯亮起,母亲已经泪流满面。没想到一次示弱的表现,却帮助孩子克服了恐惧黑暗的心理。
她还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个从小一直很出色的男孩。从小到大,考学,毕业,工作,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一路顺风。可是他却从来没有从母亲的嘴里得到过一次夸赞。母亲一直表现的很强势,儿子工作后从来没有向儿子开口要过钱与物,可是孩子却不停地给父母购买各种高档营养品,名牌日用品。直到一次,儿子给父母买了一台最新的冰箱,开始时母亲也是表现的无所谓。一天儿子回来,从来不多言的母亲这时却说了一句话:你上次买回来的那个电冰箱挺好用的,隔壁邻居问我是哪里买的,我说是儿子买的,我也不知道,你回头去告诉邻居叔叔一声。
听到这句话,儿子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欢天喜地跑到隔壁邻居家,仔仔细细地讲了一大通。
示弱不是真弱,逞强不是真强。敢于示弱的父母,都是拥有教育大智慧的家长。他们有平等的观念,强大的内心,不担心权威受到威胁的自信,更敢于承受后果。在这个示弱的过程中,他们也成长了一步,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愿每个父母,都敢于在孩子面前亮出那个弱小的自己,而成就一个坚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