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做笔记要及时,当下的感触当下的思考,翻到后面,有新的信息进来新的感悟涌现,前面的就淡了就没感觉了就懒得再翻回去写了。不随时写写,到晚上简书这里还是一片空白。
看到李笑来本周新文,讲价格取决于需求的,的确,不爱上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单位需求感弱,有你没你没什么差,但这也是工作这么多年自己没有好好规划造成的,其实也可以说就是自己找来的:做个边缘人,不想在单位太忙,因为业余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把这个思维用来看单位,其实什么人最被需要一目了然,就是像木生或者小兰阿团这样的,税务日常工作太多琐碎又复杂的问题,没有人知道要怎么处理,懂理论懂实务最好又懂系统和软件的人绝对是漩涡中心,什么人都需要你来做仲裁,当然代价就是你会很忙,有做不完的任务接不完的电话。感觉很明显,刚群里看到个要咨询税务问题的,自己是躲着走的态度。
评论其实是早期写作一个很好的载体,这个时候你默默无闻,写的文章也没价值甚没可读性,根本没人来看来跟你互动。而评论区首先人流多,看到的人多自然有人跟你互动;其次对同一个主题评论,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和表达,这是很好的学习;第三,真评论了你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的词不达意,就当做训练文字功底吧。
发现一件事,干正事的时候习惯要开小差,无论是做什么,写论文是,复习备考是,连看微信文章,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也要,刷刷刷漫无目的,大把时间一晃而过…应该是专注力的问题
以前练跑步,跑五圈就觉得很多了,自从报了马拉松,每天十公里都觉得只是及格线。用在写作上,也可以沿用这种心态,有笔记侠的超详细完整复述,有剑飞的写作马拉松,回过头来,觉得每天一两千字实在是太轻松了。想起来写长文训练也是秋叶推荐的。
日更:习惯随时写作的状态,对几千字没有畏惧感,慢慢积淀想法,适时推出大文投稿,看得到自己的积累和进步,要注意简单重复和刻意练习的区别。
已经浮躁到不止自己无法写长文,连别人朋友圈里较长的文字都懒得看完,只是简单点个赞。
每种兴趣有各自适合的平台和社群,如文字可以发在简书,影评书评发豆瓣,拍照发lofter等,理财投资发雪球,还无法独立成文就先写日记笔记给自己看,或者用留言与人互动,不要一根筋就发在朋友圈,因为朋友圈和公众号也有各自适合的类型。
快速阅读→写作→个人品牌,可以参考行动派这条课程链,培养自己的能力,有机会也去参加课程。
速度一快,习惯一改,有些改变是让现在的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比如厦深高铁一通,早起又不怕辛苦的话深圳办事可以当天来回。同理,早起+快速阅读+写作,一早起来读完一本书,早上做完读书笔记,中午下午继续深化挖掘,晚上再整理,一个工作日的零碎时间就能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和消化,而这些原本可能要一周一月甚至像现在的状态永远完不成,买书几年还是新的。
计划并不一定要持续累加,多到一定程度,也要清理一下缓存,不然反应都钝了。
学习啊学习,工作啊工作,到一定程度,觉得出去玩太爽了就出去一下,玩够了觉得学习工作太有必要了,就回来,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有收入有开销收支平衡,这就是生活的节奏。
培养专注力,改掉爱开小差的毛病,从少开微信少刷朋友圈开始。
比从化北,喜欢的你就直接去研究他模仿他,你要先达到他的高度才能超过他吧,慢慢演化出自己的东西。
彭小六的主题真的是看了就想收藏那种,点进去阅读又写得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相当于会打扮吸引人又有内才留住人,并且有持续的原创作品来维持热度,这个模式一定会有市场的,只是要大红得看点运气,他赶上简书创建初期借助平台的大风口飞到简书一哥的位置。但是哪怕你没遇到风口也没关系,用股市话来说,只是你没办法连续涨停板翻倍,但是赚点合理利润还是很轻松的,因为你能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话说回来,现在写作的人越来越多,研究这些的也越来越多,你怎么脱颖而出?首先,真的有心往这个方向挖掘并坚持下来(很多只是心血来潮写写,不会沿着这个路径一直坚持走下来),又写得好的其实不多,看楼下大排长龙,到楼顶其实还是很宽松的,当然你自己也得能爬上去;其次,你要博采众长又略高一筹,高可以高在挖掘更深度,整理更全面,说理更生动,形式更多样,互动更频繁,实践更深入等等;再次,心态放平,经过上述两轮,即使你不红,你也一定有了一小群喜欢跟你互动跟你一起成长的粉丝,这已经很温暖了,还有你的知识掌握程度已经比以前的纯粹自学看看帖子高太多了,提升了自己找到了同伴,你就有足够的动力继续走下去,直到你真正出人头地那一天。
今天做了个小区分:平时所思所想记录在简书,专业笔记分主题按日期记在有道云笔记,现有摄影和理财两项,可以不定期更新,到周末再把本周的笔记好好整理消化下。平时以方便记录方便为主,整理时以分类清晰方便查询为准,先这样做做看,适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