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于初期写作者来说,看过三毛的书来评论她显得太过肤浅。我用近乎膜拜的心情去看三毛的书。然后把自己看到的感受的记录下来。
三毛在沙漠中经历了很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当哑奴被三毛请到家中给他食物和牛奶时,哑奴感激的神情,他只吃了一点点食物,把其他的食物留下来给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吃。
三毛赶紧拿来一个袋子将食物和牛奶装满袋子,有次哑奴请三毛和荷西到他的家中坐坐。
其实就一个破烂不堪帐篷,住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孩子们看见父亲回来了,冲上前哑奴一手抱一个,结实的臂弯瞬间变成孩子们的天堂。
妻子穿着不能果腹的裙子,只能背对着他们。家里只有一个水壶,没有坐的地方,没有碗筷,没有床。
水烧开了,哑奴不知所措的看着三毛和荷西,三毛等水晾凉后嘴巴对着壶嘴喝,这样主人也释然了。三毛回家后买了很多日用品送给哑奴一家。
我想起了《血色浪漫》中,满囤死后,越民和海洋去满囤家里。满囤的弟弟妹妹太多了,家里又穷,最后他们两个把自己身上的外套,和所有的钱都给了满囤的家人。
当他们走时回头看满囤的家人时,他们一家人穿着军衣军裤,就好比一个排。他们俩个心里是何其酸楚,最终满囤的大弟弟当兵复员后,越民让他在自己的饭店里干。这也是对死去的战友最好的关爱了,扯得有点远了。
我们在回头看看三毛心心念着的哑奴后来的命运如何?
因为哑奴会照看小羊,他被他的主人卖掉了 ,哑奴来不及和家人告别,直接手脚被绑上被强迫坐在车上。
当三毛将毛毯送给哑奴时,他拼命的挣脱捆绑在身上的绳子,跑向自己的家,和妻子孩子们裹着毛毯紧紧拥抱的场景,令人心碎。
他被买他的人强硬的带走了,他的家人只能默默哭泣,毫无反抗的能力。
三毛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无助,这样一个能吃苦又有很多技能的人,深深爱恋着家人的哑奴,早已和三毛一家建立很深的情感的人,却是这样的结局。
三毛对撒哈拉沙漠里生活的人们,都是倾囊相助。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
给女人们看病成了一名“巫医”,开办学堂从未收钱,教他们数字和如何辨认钱。
学的人大多是女孩子,她们没有想学习的愿望,只是喜欢在三毛家坐坐,看见三毛家里的任何东西都比较新奇。衣服,鞋子,甚至刀叉都要拿,然后送回来又脏又有味道,三毛只能苦笑作罢。
最后一篇是她关心照顾过的女护士在她的面前被人们打死的情景。她和她情同姐妹,交往了很长时间。
女护士的行为被她们族人所不齿。当他的丈夫死了之后,她的灵魂也如同死了一样。
任他们蹂躏她,最后一位喜欢她的男人为了保护她也被活活打死了……
三毛深切感受到当地人心里最黑暗的一面。
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撒哈拉沙漠,三毛能平静的生活,还能写出如此的佳作。真是了不起的人物。对于三毛我又多了一份认识,勇敢坚强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