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构思一个故事。故事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写作的,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对自己回忆的整理。
如果记忆当中有鼓舞自己的部分,我更倾向于能够把它写下来。当将来生活不顺利时提醒自己:我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也曾经幸福快乐过。来过人世一遭,感受过美好,不应该自怨自艾,更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总有一个人、一件事,让你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
也许等到自己老了,或者忘记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想要把这样的故事拿出来看一看。
我想,写作的初衷就是“记录”,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记录观点。从生活里衍生出人生的意义,从一颗种子开始,慢慢生根发芽、抽叶、散枝、开花、结果······也许等到散枝的时候,你会想起发芽时候的情景,忍不住为生命的进程而感到安慰。但每一步都只能走一遍,不可能开完花了再重新从种子开始发芽,每一步都是造物主规定好的,顺序的。想要逆序来——下辈子吧,如果有的话。
所以如果每一步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一步都是值得记录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夏末,夏末的人生轨迹只会来一遍。那么把它记录下来,这份记录就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总在觊觎别人的生活,今天嫉妒单位里比自己后到,却先一步被提拔的同事;明天羡慕那些收入多自己好几倍的同龄人。但是我们自己明明才是自己生活里,最重要的那个人。
以前念书的时候,班级里总有几个“自恋”的学生。他们真正从内心认同自己,虽自恋却又不会让身边的人感到不适。那些定义自己“是世界上最帅最聪明的”的自恋党们,偏偏又的确很帅,很聪明。我很佩服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优点,至少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晰——并不是认识到缺点才是自我认识清晰,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是的。
反观现在各种性格调查里最普遍出现的一个选项:你有什么优点?或者是有什么擅长的事情
很多人绞尽脑汁都总结不出自己有什么优势。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又好像什么都不懂。喜欢写作,但也不是特别热衷的样子,几个月也不会动手认真写一篇文章;喜欢看书,但是一年当中完整看过的书也是屈指可数;喜欢漫画,但也只是看别人画,自己只喜欢看,不会画;喜欢看电影,但是看过就看过了,和朋友一起点评一番,说些:“这部电影还不错”或者“这电影一般般,不怎么好看”之类模棱两可的话,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好看/不好看?”也就说不出别的什么来了。
所以在不引起别人反感的前提下能够“自恋”地认识自己,也是难得的技能。
对自己的认识足够清晰,那么每个人经历的事情、感受都大不相同。而这些大不相同交织而成人类社会的情绪网。存在即是有价值的,但当价值被记录下来时,落在白纸黑字上,它才真正地从虚无缥缈的概念堆里落地发芽,开出枝散出叶。
最近上映了一部口碑好,号称催泪巨作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电影里面的一个重要设定,就是人将会死两次。第一次是肉体死亡,被亲友们埋葬;第二次是这个世界上从此没有人能够记得你,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痕迹被完全忘却。当你路过人世,爱过,被爱过,恨过,被恨过,厌恶过,被厌恶过。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一切情绪都不复存在。留下来的生存痕迹通过物质载体告知世人:我曾经来过这里一遭。
人生只有一次,千哭万喊也不会换来比别人多一次的机会。那么现在就提起笔,砚起墨,拣一拣你记忆当中重要的片段,郑重地将它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