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
1998年注册腾讯公司,主业务是为深圳电信。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初期的QQ是计划卖给运营商的,但是价钱没谈拢,拖着拖着,随着注册的用户越来越多,运营QQ的成本原来越高。但是国内又找不到投资者,最终艰难的拿到了国外的风投。
2001年,QQ注册用户达到两亿,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在02年移动QQ收入占公司70%。之后开展成本较低的新业务。虽然那时候MSN非常强势,但是QQ通过个性化的头像,传送文件的便捷性最终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说起这段历史,马化腾感叹:创办公司最开始的第一步就是生存,如何在第一年能够发薪水,交房租水电。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创业的的建议:
1)创业初期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的痛点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的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微信是腾讯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门票,因为微信直接从移动端切入,让移动端变成了人身上的成人随身器官。
因为微博这个强大的对手,腾讯有了危机感,随后研发了微信出来,最开始的微信,因为怕触碰红线,是没有匹配通讯录功能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便冒着被法律惩治的风险把通讯录匹配加进来了,于是用户的互动频率变高了。让马化腾感触最大的就是:上线一年多日活跃量只有70万的节奏大师,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了1700万。
为此马化腾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表面牢不可破的企业,其实都有大危机。为应对潮流,马化腾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些的准备。 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与现有业务相矛盾的尝试。
产品思维
1)像小白用户一样思考,并高频使用,不断发现不足,解决不足
2)抹掉身份,去用户里面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3)采用“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十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4)从人性出发做产品
5)像搜狗学习:输入法——浏览器——搜索 曲线做强搜索
顺应潮流的做法
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所喜爱的是什么?必须每天都要研究,没有人能够保证什么是永久不变的。
建议做法:
1)如果自己不理解,就让理解的人去前面闯,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
2)相近产品研究:
a、本以为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是最后Facebook的金融和社交广告做到全球一流
b、Instagram是照片,打感知截图这个的卖点。马化腾等人试玩了一下,觉得太无聊了,然后就放弃了最初期的投资。后来投资调查显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和大家打招呼,表示个人的存在感。随着Instagram良好的数据增长,在8亿估值的时候对其进行投资。这里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一个产品是否有前途,不决定于我们身边几个人的体验,而是在于其深度用户对于他的体验感觉是否会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