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10 佳豫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解读论语第176天)
日经第501篇
经典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就是指不忧不惧。
前面讲过司马牛问仁是有一个背景在的,就是他哥哥要造反的事情,所以他心中忧愁烦恼、内心充满恐惧。
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心浮气躁,所以领悟力就差。这里问君子,跟前面问仁差不多,都是一开始没听懂,然后再问。
孔子很慈悲,继续点化开导他,教他方法:自省。也就是说,如果自己觉得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也没有对不起任何事,那内心也就很坦荡。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孔子意在帮他走出思想误区和阴影,也就是说,司马牛你尽力了,就可以问心无愧。
比如说,你已经尽力去劝止兄长不要谋反了,就问心无愧。
比如说,不到国君那里去告发自己的兄长,对兄长也算是仁至义尽,内心没有愧。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他司马牛个人能力,能够扭转的。
孔子让司马牛悟的就是因果。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该来的,它就会来,挡也挡不住;该去的,它也要去,留也留不住。自己能做到问心无愧,内省不疚就行了。
《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说,只有明了因果才知止,心就能定下来。虑就是智慧,得虑后就能成为圣人。
《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因为自己是深信因果的人,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了,于是他深信不疑,觉得人真的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急也急不来,所以反倒不忧不惧了。他心一安定,最后让他开了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自省是可以列入日常的一个行为。
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孟子说:知耻而后勇,就是说,如果反省后,觉得有些东西值得后悔,觉得有必要改正,那就下一个决心去改。
每个人打坐时,内心或多或少都会万马奔腾,但是表面上却都一样如如不动的。
假设你能举起一瓶200ml的水,那是否就意味着你也能举起200斤的杠铃呢?很显然,不一定!
举这个动作是一样的,但是举的对象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每个人脸上平静的样子是一样的,但是内心平静的境界层次是不一样的。
要做到始终平静,就要不停的增加内在的抗受能力,以及我们对事物的洞察能力。
假设你一眼就能看穿事物的本质,内心还能不能保持平静呢?
所以,我们往往只能拿自己已知的东西,去臆测古圣先贤所说的话。
这里的不忧不惧,孔子的定义是内心平静达到很高的维度,是指任何时候都保持心平气和,问心无愧。
而我们通常只能说偶尔才能做到,所以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只是成为一个君子的某个点,同时也是每个人在自己人生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
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让灵魂走时比来时更高贵一些。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该立一个君子的志向,让灵魂变得更加高贵和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