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懒惰思想日益风靡。写字少了,读书也少了,就连刚刚加入的瑜伽运动也一周仅一次了。虽然行动迟缓,动力不足,但内心的笃定还是存在的。
没有太多的迷茫,知道还是要多读书的,只要感兴趣,不存在书单的问题,只要在看就好,要的就是练就读书的速度,以及对书的兴趣和依赖。能够读完曾国潘,尽管持续多日,但基本捧到手心即进入状态,算是开辟了自我对传记类文章的阅读起点。再翻看别的故事情节的书,便不再觉得望而生畏了。于是,尝试着翻开多日陈列书架的《围城》。
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围城,进来的想出去,出去的想进来。就像现在的体制,进入的各种抱怨、不安分,对外面的诱惑跃跃欲试;体制外的人挤破了头皮想进来,觉得体面、安定。站在体制的门口,来来往往,像极了蚂蚁的游走痕迹,看似都忙忙碌碌,终究没有几个能够做出叫得上"大目标"的事迹。而我,何尝不是,总觉得自我才能横世,那真的是一种如何盲目的自恋。在自我编织的世界中,貌似各行知识都能涉猎并狂讲一通,但这种连皮毛都称不上的言论,估计连知识的称号都挂不上。越读书越发现那些不可一世之才气的人是大有存在,随便书店一划拉,就是一箩筐。回头静下心来,再看自己,简直就是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海市蜃楼中,拿不存在的幻想来填补自我的狂妄,是不是可笑至极。于是,低下头来,反思,还是做好自己那点本能之事吧。
一位台湾作家在清华大学的毕业演讲台上,提到要多读书,要让自己在专业领域在行,在专业领域以外也不外行。也就是说,伟大的学者的通识应当是保证一项专业的技能,又要具备跨领域的必要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各种锤炼中游刃有余地展开自己的手脚,拥有自己的一定话语权。突然发现,自己在所谓成长的路上,日日纠结于迭代积累的领域,殊不知在相对擅长的专业领域也是一知半解,这种不能正确把握成长姿势的瞎努力,简直让日日付出的成效与行动的初衷南辕北辙。
昨日还在迷茫接下来要读的书籍,过滤于读书买书所带来的经济成本的增加,还在探索其他的租书、图书批发、图书馆借书等多种渠道,荒废了诸多精力,终究也未能得到较为完美的结果,认为还是买着读好,毕竟是自己的,有独家处分权,写写画画,无须过多拘谨。现在想象以上如此这般的无用功,简直成了于生命时光的最大刽子手。每每回首,方会扼腕叹息,自认定力、认知尚有欠缺。在读书方面,遵从兴趣便好,无须过多书单。就像为一件小事注解了过多的仪式,而后小事终归未成,最后舍本逐末,实在汗颜。
想做的事太多,而本身不能,于精力、时间方面的因素都有。对整个人生的效能提升来讲,也未必都有价值,总是难免陷入跟风的不必要俗套中。学会放弃,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减少选择,减少忙乱。去除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浮躁,读书应当是最好的选择。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同样,捡几项必要技能加以练习足矣,闻他人起舞而增加自我慌乱,实在是欠缺主见“无我”的表现。
放慢一下心境,学会过滤,让生活变得简单,让房间变的整齐。简洁人生,从根治盲从开始。不管是在自我领域还是孩子学习方面,坚定地做好最为重要的积累事项,读书,写字,其余的外围技能都可以用部分闲暇精力顾及。但于我,专业技能自应当是首要之本。在每日的工作时间,高效稳步的积累自我,可以稳定我的内心,充实内在的灵魂,提升价值趋向。
爱所在的职业,做好已经拥有的当下。发挥自我社会角色的最大价值,为职业荣誉感付诸踏实勤奋。要让自己变的真的很“专业”,而不仅仅是他人看起来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