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这个诸如旧照片略微泛黄的词语,大概也只有我们小时候才能在父母的闲谈中听到。上世纪90年代,因受到时代改革的冲击,国有企业重组,大量工人被裁员,这对于那时候准备在工厂安安份份干一辈子的人来说无异于天塌了。生活还是要继续,即便曾经在工厂吃饭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也要另谋出路。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老婆孩子热炕头,该转行转行,只要有养家糊口的钱,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
电影的故事就是在那个下岗的年代,陈桂林(王千源饰)和他的老婆小菊(张申英饰)要离婚了,两个人在破旧废弃的工厂前讨论孩子小元的抚养权归属问题,两人争执不下,不欢而散。陈桂林一直想把孩子小元培养成钢琴家,小元自己也有兴趣,可是即便放到现在,钢琴也是个价格昂贵的乐器,刚刚下岗的陈桂林根本不可能买得起钢琴,也就不能圆小元的梦想。而孩子的母亲,小菊在离婚后则跟了个卖假药的大老板,生活富裕,并且她一直想要小元的抚养权,小元也在母亲频繁的“物质”诱惑下心动了。陈桂林为了握住留下小元的最后希望,召集了以前的工友,大家捡起以前身为工人的手艺,开始了造钢琴的路程。
导演不但用人物的台词讲故事,几乎每一处镜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信息量,配上各种苏联风味的旧时代歌曲,一部下岗职工的黑色幽默故事就展现在观众面前。观影时,除了让我体会到父母所在的那个独有年代氛围,最让我惊喜的是我看到了父母独有的酷。现在如果让你打扮成90年代父母的样子,你肯定会觉得老土和掉渣,然而影片中这些工人们制作钢琴时的那股专注力,认真劲,还有极其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现代人所缺乏的工匠精神被他们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他们对待每一个制成品都好似对待自己的亲孩子一样,这就是那个年代身为工人,制造出运转国家机器的螺丝的工人,独有的酷。其二,承担起为人父母责任的酷,影片主演陈桂林自不必说,为了留住小元,求人上辅导班,借钱买钢琴,甚至逼急了召集工友偷钢琴,乃至最后的造钢琴都是饱含父爱之情。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工友之一的胖头,身为一个颇有些偷鸡摸狗,胆小怕事风采的人,听到自己的女儿被别人搞大了肚子,气到要拿刀去砍人,围住了那个日后要成为自己“女婿”的混小子之后,忍住了动手的欲望,只是默默说了一句,走吧。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身为父亲的无奈和心酸跃然于影片之上。其三,拥有强大韧性的酷,影片中这群老工人没啥事是比较顺心的,然而他们总是能很快恢复完成自己的任务,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或许饱经风霜也就无惧风霜了吧。(想想现在某些低龄的女生盲目崇拜某些素质极差小鲜肉,更有最近的肉渣皮几万,希望这些粉丝以后多吃点猪脑。。。跑偏了跑偏了)
说点题外话,陈桂林和小菊的离婚我不想争辩谁是谁非,看到他们最后争论女儿抚养权转变争论女儿出生时候的体重,其实是有一丝暖意的,互相释怀,好聚好散,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电影并没有给予小元较多的镜头,也没有深入展现小元的内心,其实孩子那时候也是最无力无助的,当她最后选择的母亲,有些弹幕刷小孩子怎么这么现实。我只想说,没有亲身经历并不会有感同身受,说话不经过大脑,很多时候不叫耿直,而叫情商低。
电影的结局,看起来似乎不太美好,象征着工厂的大烟囱被炸掉了,废墟的灰尘掩埋了工人们的工厂岁月;,陈桂林最后的心头肉小元他也没握住,小元选择了母亲。影片最后,小元弹起了爸爸和工友为她做的钢琴,陈桂林听到的应该是满满的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工友们听到的应该是改革前大家在工厂奋斗的岁月,那个时代听到的应该是无奈与心酸。生活还是要继续,即便日子不回头,即便日子很操蛋,满上一杯酒,跟往事干杯。
现在的你让我陪你
喝一杯
干杯, 朋友
就让那一切成流水
把那往事
把那往事当作一场宿醉
明日的酒杯莫再要装着昨天的伤悲
请与我举起杯
跟往事干杯
举起杯
跟往事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