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于618年,亡于907年,共290年。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贞观”、“开元”,励精图治,创造盛世形象,“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隋朝的迅速灭亡给令他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农民起义,使他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国家要依靠民众。因此在政治上他任用贤能,善于纳谏,太宗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德才兼备之人出任宰相,同时虚心接受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对自己的意见,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大力发行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在军事上打败强敌突厥,解除北方的后顾之忧,同时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纷纷来朝,并尊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对自己的成功经验总共了五条经验,一是不嫉妒比自己强的人,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三是尊重贤能之人,怜悯不肖之人,四是不厌恶正直的人,五是没有狭隘的华夷观念。这些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都是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反映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必要性。
太宗之后的高宗、武后统治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于690年改国号为周自立皇帝,历史上对武则天都有微词,传统史学家批判她篡权李唐政权,任用酷吏,陷害忠良等行为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确,武后过于重用酷吏,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并没有出现停滞倒退,相反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就这一点来说,她的统治是值得肯定的,为了维护了统治,武则天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科举制,开创武举,到各地去搜寻人才,减轻徭役,劝课农桑的政策,对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一个减震的作用,在他统治时期推动了唐朝进一步向前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705年, 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唐国号和一切唐旧制。
唐玄宗当政期间,由于他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国家出现了太平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开元初年,玄宗任用贤能,节省开支,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官的选举和监督,经济上兴修水利,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监管,使人口大增。但是比起唐太宗来说,会发现唐玄宗身上的一些缺点,唐太宗总是在告诫自己,而玄宗恰恰相反,在开创盛世局面以后,便不思进取,产生了骄傲自满和怠政的情绪。并且给胡人安禄山以较大权力,使朝政进一步腐败,安禄山一面表示效忠朝廷,一面招兵买马, 玄宗却视而不见,继续沉浸在开元盛世的自豪和满足中。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叛徒磨刀的形势下,终于造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玄宗天宝14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 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衰落,并且走向灭亡。
此后7月份,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 玄宗为太上皇,就是公开的夺权行为,可对于出逃在外无计可施的玄宗来讲,他只能听之任之。至此,唐玄宗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于762 病逝于长安宫。在唐朝内部发生权力更迭的同时,安禄山集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安禄山被他的儿子所杀。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但由于叛军内部出现内讧的情况,为唐军平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安史之乱,唐朝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兵力,消耗了大部分国力,至此之后,唐朝的国力再没有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水平,战争期间百姓饱受战争之苦,颠沛流离,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唐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这是因为参加平反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予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起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大范围的流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此外宦官掌握兵权,剥夺百姓百官权力。唐朝的宦官权势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增长。唐初太宗规定宦官不得参与政事。但是由于后来的皇帝不断地增加宦官的权力,致使宦官专权,成为唐朝后期黑暗统治的代名词。唐朝后期,宦官操纵国政,连皇帝都要由他们进行废立,宦官情势如此猖獗,引起了皇帝和大臣的不满,为此他们与宦官之间 出现了“南衙北司之争”,后期更爆发了更为规模较大的反宦官斗争,这其中 “二王八司马事件”与“甘露之变”最具有代表性。
此外,唐后期的党政之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唐的衰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唐朝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争斗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使本来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添加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源于一场科举考试。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牛党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度不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但是最后的结果牛党当政而结束。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层内耗的斗争,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程序, 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联宦官,外结藩镇, 三股势力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之中,大臣们只知相互打压,弃国家的前途于不顾,是唐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政权日益腐朽,百姓日趋悲惨,致使唐末变乱。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的连年征战,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宦官更是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引起了百姓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新一代领导者是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爆发于乾符二年(875年)。而这场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致命一击,唐朝的政治瓦解了。 天赋三年(903)年,朱温将内部的宦官全部杀掉,外出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了。天佑四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长期地方与中央对立,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政 ,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集团的力量,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政权日益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
凌梅破寒雪,铮铮显傲骨。春风暖屠苏,独立又几时?这就是历史,惊人的相似,从始皇帝,刘邦,唐高宗太宗,宋太祖赵匡胤......这些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如此的励精图治,他们深深地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却终在后世的不思进取、安于享受中灭亡。历代皇帝不是没有想过江山会灭亡在自己手中的可能性,只是固执的相信中央集权对于地方的威慑力,高估了君权的力量,却忘记了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都想去拥有的。
正确的摆好自己所处的位置,认清自己,不要去迷失在外界的名利中,不焦躁,不自卑,不自大,不嫉妒。找对方向,一直努力,一直勤奋,有着如开国皇帝的恒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知道想要什么,这样才朝着方向一直努力。
所有问题的爆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时间诸多问题的积累,终于在一个偶然却又必然的事件中爆发,这是唐朝灭亡的真相。所以如果出现了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解决,而不是想一个拖延症患者,一拖再拖,这样事情会越来越严重,积攒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问题的难度也会超出自己预想的范围,最终会使自己负担不起。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唐灭亡的直接原因。在这里应该充分认识到群众、基层的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做好一个领导者的事情,可恩威并施,正确处理好和下级的关系,把握好这两者的分寸。不应太过严格,使之出现反弹;绝对不能太宽松,使之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最终会失去的领导地位。
读史悟史,看人悟人。历史是真的可以明智,使人生之路更加的顺畅。
时七年十一月八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