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直在读两本书:《万历十五年》和《大明王朝1566》,两本书的时间节点相距不过20年,很多人物、故事一脉相承,读起来交相辉映,很是有趣。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嘉靖或者万历皇帝,我能否做的比他们更好?如果我处于张居正或申时行的位置,我会更倾向与改革还是妥协?这样的思考往往没有答案,但是会让我对他们更多一份理解,对时局更多一份领悟。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名君和名臣,他们或生于治世,名垂千古;或生于乱世,力挽狂澜或身败名裂。读这些名君、名臣的历史常常让我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中国璀璨的五千年历史中,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之前读史我往往采取中庸的观点,觉得两者都有道理。但是随着读史的深入,我现在更倾向于一个观点:时势造英雄。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个人的力量与魅力对于整个时局的渺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努力,更多的时候像是螳臂当车,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每个朝代的成立都伴随着基层组织的完善和民意的诉求;朝代成立之初各方面力量的限制较少,更容易成立一个行云流水的制度从而开创盛世;而每个朝代末期总会因各方矛盾的爆发而走向衰落,哪怕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仍旧不能挽回。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自强运动无不以失败告终,明末崇祯帝纵然努力挽回,仍逃脱不了亡国命运。
“浮沉多少事,谁与问东流。”形成自己的观念与体悟,我想这就是读史的魅力,也是我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