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参加一个线下课程,进入教室后,你首先关注的是什么呢?
A. 坐在哪里舒服?方便听课?午饭怎么吃?晚上怎么睡?
B. 谁陪我来?他在哪?我怎么对接上?
C. 这里谁说了算?下课哪里聚餐?我被记住了没?
以上三种选择分别代表了三种副型
A. 自保型:关注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会让生活有合理的基石。
B. 一对一型:对生活怀有好奇和热爱,喜欢深度链接。
C. 社交型:喜欢面向所有人,链接人群和社会。
你是什么型呢?
对于自己而言,和10个人的泛泛之交,不及和3个人深度的同频共振。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理念、一句话,一件小物,就会产生无限的涟漪,甚至都会有心跳加速的感觉,总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活着。
然而,社交诚可贵、自保价更高,若为体验故,二者皆可抛。在外界看来,自己是一个很social的人,在大部分场合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而在自己看来,觉得更像自保型,感觉比较匹配那个需要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自己。然而,当组长在分析人板时,提到一对一型和自保性在对待金钱态度上的截然不同时,我可以百分之百确认自己是一对一型,因为自己生命中99%的钱都花在体验上了,大到几千块的课程,小到三五块钱的好看的小本子,在我看来,都是和自己的生命进行链接的重要方式。贵不贵永远不在考虑范围,自己看中的永远是爽不爽。
就拿买本子而言,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些零花钱,会时不时买漂亮本子回来。被妈妈看到后,就会被教育:“明明一两块钱的本子就能拿来用,干嘛花两倍的钱买这种硬皮本,整天乱花钱。”虽然嘴上不敢反驳,可心里的立场坚定得很呢 “本子和本子怎么能一样呢?我这可是拿来做摘抄的本子呢,上面都要一笔一划记录我喜欢的文字呢,怎么可能用那种长得一模一样的普通记事本呢?这可是记录我的青春的本子呀,当然要好看啊!”
还有买杯子,正常人可能有一个杯子就够了,可我大学时期同时在用的杯子竟多达五六个。那时竞选优秀宿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该放东西的地方啥都不能放,东西全部藏起来。于是我超配额的杯子成为了众矢之的,大家勒令我必须解决掉一些。我心疼地向她们解释:你们别看它们都是杯子,可它们是不一样的啊!你看,这个不锈钢杯用来喝热水,这个塑料杯用来喝温水,这个可爱的cup用来喝牛奶,这个用来喝果汁之类云云。想也知道舍友们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恨不能把我连人带杯子扔出窗外。是的,我就是这样一朵奇葩。
更过分的,一次放假回家给妈妈买零食,本来已经称好了,按理说塑料袋一装拎着得了。结果抬头看到柜台上有礼盒,于是外貌协会的我问柜员礼盒怎么卖,她报了个价,我想也没想说,那再来个礼盒吧。想也知道,回家被好一顿教育:“零食买了就买了,好歹能吃到肚子里。这盒子有什么用,花钱要它做什么?还占地方,卖废纸都不值钱,真是太不会过日子了。” 这种三观端正的言论自然无法反驳,只能一边品着零食,一边心里想: “那能一样么?塑料袋装着多普通,这礼盒一装多喜庆、还吉利,高端大气上档次,多有品味,多有情调。你们这些凡人不懂。” (有时候真的也是被自己这放荡不羁还理直气壮的消费观折服了)
参加艺馨组长的天赋发掘营后,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看见即疗愈”。也是在了解了自己的副型后,才知道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理财的方法和技巧却还是做不好理财这件事。说到底是因为在自己内心的度量衡上,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比小金库的一个数字要重要的多。所以,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才能更好地寻求解决办法,不知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