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因为海外情况的变化,引起了大量的华侨和留学生暂时回国,国内各部门也都积极努力做好入境人员的隔离安排工作,但最近网上传播的几起冲突事件还是让我有些感触。这些事件中有因外出跑步与工作人员冲突造成公司辞退的;有在机场安检与执法人员冲突被行政拘留的;有在隔离房间因喝水问题发生争吵的。
这些事件多多少少给社会和自己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和损失,也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什么方式可以避免这类事情发生?这种行为模式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有什么积极的方法去解决?而对于我们老师,如何在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寻找到一些好的行为模式,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呢?听了北野老师的三感模型(愉悦感、沉浸感和意义感),我觉得我可以帮助这些归国群体找到幸福感。
一、愉悦感
发生的几个事件都与不愉快情绪有关,情绪大都是由你对事件的看法引起的,比如那位跑步的女士,认为志愿者是在骚扰她,限制她的自由;而坚持要喝矿泉水的那位女孩,志愿者也多半会认为她是“娇生惯养”。如果带着评判的认知,再加上隔离带来的恐惧和不适,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要避免这种冲突发生,积极的情绪很重要,而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需要多关注事件本身积极的一面,比如归侨人员多看看国家为了安排大量归侨做的努力,志愿者也理解归侨人员刚到国内会出现短暂的习惯冲突(culture shock),也就是通常说的水土不服。
二、沉浸感
沉浸感就是很快融入环境,进入角色。有些归侨因为国外的法律规则,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同,很不适应。对于外出跑步的女士和机场拒绝安检的女士,要意识到这是国家法律要求,我们既然选择回国,就需要全情接纳国家安排的保护措施和隔离条例,在隔离期间配合支持工作人员安排,相信大家都是尽全力来保证隔离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意义感
归侨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回国?抗疫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也问一下自己,每天为什么要给隔离者送这送那,做很多解释和安排。其实答案都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其实如果双方之前都考虑到大家目标一致,争吵就没什么意义了。
明白了每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就比较容易在行动过程中拥有成就感,成就感又会带来更多的正面情绪。我们被隔离的归侨可以因战胜自己,在相对艰苦的环境里度过的每一天而庆祝,我们的志愿者也可以为自己辛苦的付出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安康而自豪。
希望在三感的陪伴下,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