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思若网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听国学大师曾仕强讲《道德经》的摘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了定论,就厌恶丑了,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
斯恶已:那就糟糕了。(这个地方我不敢苟同)
“美”跟“丑”是自然存在的。老子是说“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丑”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这是自然现象。如果人为地统一“美”“丑”的标准,天下就大乱了。比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本来美就没有一定的标准。老子只是说不要用固定的标准,而不是否定“美”和“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不善”只是不好的行为,或者是假装的善,但不一定是罪恶。比如,捐款这件善事,只要有人做了,就认为这个人是善人,那也是不一定对的。有人就会借此之名,捐款后,放心地坏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跟“无”都是道的一部分,它不对立。有难才有易,有短的比较才有长,有低的比较才有高,声音是需要调和的,在比较中才有前有后。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出现在81章的23章中28次。圣人能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不是不做事,“为”是违反的意思。“无为”是指做事不违反规律。
《论语·阳货篇》:“天何言哉,四时生焉,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是孔子对“不言之教”的体会。
言教不如身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辞:推辞
万物都在产生,都在发展,但道从来不辞。永远创生,而不占有;做了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是指不朽。因为不居功,永远有功劳。
这一章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也就是说,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都是以自己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不会对丑恶事物的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