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周日,我们一群人去徒步爬山,线路显示要翻五座山头,都是竹林,远处看去,是一片片竹海。开始爬第二座山的时候,经验丰富的老陈发现了一颗笋,现在还是冬笋,埋在地下,一般人根本看不到。老陈有经验,他说:“先看竹子分布,三三两两一丛丛的,一般附近是有的,单个长的一般是没有的;再看竹根的走向,笋子一般是长在竹根两边,具体那边,就要根据竹子的位置和地面上有没有裂缝,从中间一点往外散的那种。”
我们听是听明白了,但是就是找不到。
一路扒拉地面上的枯叶,眼睛盯着脚下,一寸一寸地看,翻过好几座山都没找到。老陈在我们扒拉过的地方找到不少,他也不知道啥原因,最后就剩下我跟阿悦还在坚持找。在下一个很陡的坡的时候,地面被踩的光秃秃的,我一边扶着竹子,一边慢慢地下,眼神扫到一颗竹子后面一颗绿色的小小的苗,当时也没在意,但是脑子里突然亮了一道光,越想越不对,马上转头蹲下看,边看边挖,边挖边乐。
一是收获的喜悦,一是开张的喜悦。
是的,我找到了我的第一颗笋,还是最大的那颗,比老陈挖的都大,这可给阿悦羡慕坏了。接下来也不断地有收获,阿悦问我怎么找的,我也说不出来,就是一直找一直找,跟之前一样,感觉看着看着就好像是了,然后就真的是了,之前怎么都不是。阿悦直到我们快爬完的时候,找到一颗大拇指大的,我说:“这也算的,你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哈哈。” 阿悦明显不甘心,下次要再来找。
很多时候只是被困在第一步。
记得初高中时代很喜欢看《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这些杂志,在枯燥、繁忙的学习之余尤其喜欢,增添了很多乐趣。很佩服里面的作者,很有文采。记得初中的时候,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写作的,但是在发生某件事情之后,就没有这个念头了。
记得高中刚入学不久,有很多社团招新,当时就奔着为文学社去了,我们学校的文学社叫春草文学社,招新的门槛,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文章,文体和主题都不限。我当时是喜欢,但是不擅长,所以我并没有成功地进入春草,加上高中时代学业繁重,就好像丢掉了这个兴趣。
在这个阶段,没有成功地走出第一步。
直到近期,想起以前这些事情,又开始了写,突然浮现一个想法: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我要在上面投稿。纸质期刊杂志都是会有人审核的,能成功见刊说明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这无疑是个很大的鼓励,也是我要再次走出第一步的尝试。
当年性格上还是很不自信的,要不然也不会被“春草”打击这么久,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事情。直到研究生阶段,必须要写文章,写发明专利,发表见刊,在压力的推动下,沉下心去做之后,发现这件事情看起来麻烦,做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学术发表的关键,而是idea,是点子,是创新,遣词造句的能力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有很大的空间限度,自己可以反复斟酌,老师会帮忙指导,投出去也会给出修改意见。
经过训练之后,文学创作的能力提没提高不太清楚,但是坚信任何技能是可以被习得的。
我的英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学毕业时,我的英语四级都没过,硕士两年过了六级,现在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
一些细微的变化当下可能自己很难清晰地描述出来,可能也没有感觉到,但是身体和潜意识记住了,它会慢慢的反馈到你的能力和思想上。
写作就是这样,短时间内,你很难感受到自己有什么很明显的变化,但是你过一段时间或者写几万字几十万字之后再去看你最开始写的东西,你会很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变化。
投稿也是的,我当时写第一篇专利写了快一周,修修改改半个多月才投出去,后面第二篇、第三篇三天就投出去了。现在觉得有点遥不可及,是因为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当开始第一步,当开始成功的投了一篇之后,后面就简单了。
沉下心,认真找那颗笋,静静等待自己的第一颗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