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这是佛对菩萨说的,对凡人的我们,幻翳是始终存在的,我们看世界,是基于我们的经历、信念,去解读,去体验的。那我们是见枯,即悲观负面的去看?是见华,即积极的去看?还是灵性偶至,体验这个世界片刻的空性的美?于我,是过去多见枯,如今多见华,偶尔能见空。
芳华年纪的自己,是自我为中心的,以为我看到的就是每个人看到的,所以,听不得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便认为是有意对自己的贬低。别人无意的行为,也会解读出恶意。记得高三时,与同桌成绩伯仲,暗自较劲,她喜欢看杂志,买了在教室看,我忍不住也会借她的看,看了就后悔,会以为她有意用杂志诱惑我,以达到干扰我学习的目的。现在看多么幼稚可笑的想法,可那样的偏见自己还是坚持了好几年。又如女儿的不专心,自己始终以为她是有意不用心,为此批评她,期望她改,前两天见到雨馨老师,她讶异“你怎么会认为她有意的?”是啊,我怎么会这样看自己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能力而保留着不用?是我自己的片面看法影响了对孩子的指导。心理学有说法是“受害者心理”,他人无心的行为,我们会认为有意针对自己,也就看不到事实了,“秃子面前别说灯”,我们需要的是即使是秃子也接纳自己不足,任人说而无所谓。
“外在是内心的投射”,自己不时用这句话提醒自己,转变角度,看到的也多是“华“了。工作中,与其他科室配合,在他人安排不当时,同事会有人说“某某科就是有意的,给我们找麻烦”,但我会从对方角度考虑,他们这样做有上级安排的无奈,也有自身经验的不足,绝不是有意给我们找麻烦的,角度换了,工作也就没有抵触心理了,也就干的开心了。生活里,对老公,孩子,也努力去看他们的优点。记得几年前,老公每年会有一段时间去外地,每次临走前,自己会感觉他表现特别好,家务做的多,对我和孩子也照顾,便和他说‘你要总像出差前表现就好了’,他说“我一直都是这样,不一样的是平时你感觉不到”,自己细体会, 还真是,是即将到来的分别让我珍惜他在身边的日子,这样一份珍惜让我看到了自己一直忽略的他的付出。
六祖坛经里说‘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自己愚钝,目前的理解是当我们没有了想法、念头时,只专注于当下一刻时,比如看到极美的风景被震撼的一刻,智者圣人应该是时时可以处于这种状态吧,这便是“空”。自己偶而会有。如一次小雨中去植物园,淅淅沥沥中,没有别人,只有楸树花香、流苏花开,青杏挂枝头,雨滴入池化涟漪......那一刻,忘了工作,忘了家人,忘了自己,只有无尽的欣喜,看每片叶子都圣洁,看每一朵花都美丽。王唯诗云“兴来每独往,胜景空自知’,当下自己也是只有独处时,在胜景中,可以体验那份空性。
幻翳难除,让我们记得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的,多从善良美好角度去解读,自己创造一个美丽世界。修炼内心,省察克己,随时看到自己的情绪、念头,让幻翳消散,还世界真实。
20190312
今天的天,蓝的通透,这样的路上,伴随老师的声音,人恍如进入悟道的美妙。
我是谁,我看到的是真的吗?我看到全部了吗?他这样看是为什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是自己选择性看到的,是幻翳遮蔽后的虚幻。“这个世界是三分钟前创造的”,也许了。我们内心的灵魂是纯净的,生而带来,是我们成长中习得的各种信念给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如果我们可以放下信念,无我,无念,无欲,世界一定的美好纯净的,如我们的灵魂。我们要做的,便是学会放下,学会放空,发现生活人性之美;便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正面需求。
心外无世界---20190313再听心得
老师说“自己的世界不是感官经验的,而的主观创造的”。我们的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五感体验到的?想想确实。一说看,我们开车,一路走过,多少车、多少风景、多少人,有几个进入我的内心?当我们对一个人有了偏见,看到的总是他的不好。二说听,像老师这课,我听了不下五遍,每句话都听到了,但记住的,进入我意识的还不是全部;三说触,老公的拥抱,有好心情时,会温情满满,在心烦时,会让他离的远远的;四说嗅,一个榴莲,爱吃与不爱吃的,就是芳香无比与臭不可闻;五说尝,妈妈菜就因有童年的记忆而分外美好,但对他人来说却难解其里味。世界大千,客观万万,我们择点滴入心,拼凑成我们的世界,便以为这就是全世界了。
过往的经历形成我们的经验,构成我们看世界的地图。一个个信念是地图里的点,我们认为自己不对,他人不对,只是因为不符合我们的信念。他人我们改不了,但如果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信念,世界也就美好了。
王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