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9日读书分享第9天
《孔子如来》——(9)三思而不行
当我们面临是否行动的抉择时,我们是听从是非善恶判断的良知,还是听从成败得失判断的算卦?极端地说,一件事,从是非善恶良知的角度言,我们必须做;但是,算卦的结果告诉我们,做 必对自己有害。此时,我们做还是不做?
简言之,是根据厉害而行动,还是根据是非而行动?
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有义在,他就会去做;小人有利在,他才会做。
今人很少有人认真读古典,以讹传讹的东西特别多。比如这个“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
鲁国的季文子就如同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八王爷,是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事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总是为自己打算。任何一个人,祸福利害计较太深,总是不能见义勇为。所以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明人李贽提倡“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善恶美丑的判断。
比如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犯罪行为,必须制止。但第二第三反应呢?很可能是:我会不会收到伤害?还是算了吧?
孔子为什么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
学习了,想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对人的转念之间的想法了解的如此透彻,真是膜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