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与主人公高老头同等重要的人物,没有他,作者想要刻画的父爱基督徒高老头的形象就无法凸显,作者想要呈现的法国资产阶级兴起和贵族垂死挣扎的过渡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就无法表达。一方面贵族阶级还在保留他们最后的王权和体面,一方面资产阶级以势不可挡的迅猛之势已经兴起,在这个特殊时期,整个社会金钱主宰一切,人们全部成了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来到巴黎求学的法律系大学生,跻身于贫民窟的伏盖公寓,却见识了上层阶级的骄奢淫逸,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和震动。他要爆发,他要过上层人的生活,通过求学发家致富这条路在他心中断绝之后,他就开始另谋生路------借助和上层人交往走上上流社会,最好是一夜暴富。
他的三观改变有“超级教授”言传身教,一个是姑妈推荐认识的远房贵族表姐伯爵夫人,她是巴黎社会贵族阶级的领头人,巴黎上层人只要进了她的殿堂便可以身份倍增。她告诉拉斯蒂涅往上爬的人生三课:心狠、女人、作假。逃犯非法集资团伙头目伏脱冷是他的第二个导师,他告诉拉斯蒂涅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不厌其烦的对他进行长篇大论的理论培训并提供眼前的机会。但最终用实际行动给他洗脑的却是高老头由贫穷到死亡的过程。这个曾经是暴发户的面粉商在伏盖公寓里,随着钱财的减少身份一降再降,最终身无分文卧床不起。拉斯蒂涅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独有的金钱关系。父亲为了两个女儿能够跻身于上层社会过上贵族人体面的生活,卖掉了赖以生存的产业,转让年金,变卖家产金银器,把所有积蓄花光,耗尽心血被两个女儿榨取的身无分文后病死。
没有什么比言传身教更能影响人。拉斯蒂涅作为一个穷学生,他是热爱家人有良心的好青年,他也想通过奋斗搏取应有的财富和地位。可是所处环境和出入场合的强烈反差导致了他内心的极端不平衡,加之温和善良的高老头的悲惨身世,让他内心仅存的一丝温馨和真挚荡然无存。在高老头孤清简陋的墓前,面对灯火阑珊的巴黎富人区,他向英雄赴死一般慷慨激昂的宣誓: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你无权指责他的行为,在毫无人味儿的社会中,想保持一颗善良洁净和奋斗拼搏之心,是不可能的。亲生女儿无止境的榨取父亲的血汗钱,自己吃喝玩乐享尽贵妇人的豪华生活还不管父亲死活。父亲临死前病榻上痛苦的哀号和女儿在舞会上的风情万种形成刺破心肺的对比。伏盖公寓里的房客之一老处女米亚诺为了三千法郎可以出卖平日里对他们友善的伏脱冷。这些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让一个20岁的青年如何处理?他和高老头没有血缘关系,仅仅只是高老头给他和她的小女儿置办了一套私会的房子。拉斯蒂涅为生病的高老头请医生,守护床边,最后欠款为他料理后事。终于人性的最后一丝温情在残酷的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轰然崩塌。
在特定社会时期,底层穷人想要靠自身的才智和努力改变现状几乎是痴人说梦,贫富的极大反差难以消弭,社会的隐性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的大气候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法国十九世纪就是这样的,《红与黑》中的于连和拉斯蒂涅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卑微,但是都心有不甘,严重抵制丧失人权的拜金主义等级制度。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于连有英雄主义情结还精通拉丁语,能够通背拉丁语版本的《圣经》,这一技之长使他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给市长当家庭教师,到伯爵家当私人秘书。虽然想借助这些名望人家改变身份跻身上层社会,但是他有自己的底线:不可侵犯的自尊,这个自尊与生俱来。他贫穷却不爱钱,卑微但不卑贱。所以在人生即将登上巅峰之时出现的意外插曲使他彻底顿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尊严而死,为真爱殉情。与之对应的是,在《高老头》中,我们明显看到拉斯蒂涅作为一个孝顺达理的奋斗中青年,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如何被现实逐步瓦解最后分崩离析。他虽然想跻身上层社会,但是面对诱惑和说教他犹豫胆怯过,他还有对人的尊敬和怜悯之心。对人的怜悯------对高老头的同情和致死陪伴;对生命的敬畏----死囚犯伏脱冷让他跟被父亲抛弃的孤女维多利好,伏脱冷派人杀掉他的哥哥,他父亲就会把巨额财产过继给维多利,这样拉斯蒂涅就可以占有维多利的财产暴富起来。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拉斯蒂涅听得胆颤心惊断然回绝。但事实让他明白,没有钱一切都是虚妄,他只能不惜手段一头扎进那个自私贪婪、市侩虚伪的巴黎富人区。
鲁迅在封建社会衰亡时期疾呼呐喊“救救孩子”。面对青年拉斯蒂涅和于连的人生,“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样迫切而重要。太多的评论在鞭笞于连和拉斯蒂涅,并煞有介事的说:有志青年该怎样闯出自己一条路?试想:在权钱当道的社会,贫穷的底层人民有路可闯吗?于连死了,拉斯蒂涅刚刚像炮弹一样冲进那个金钱铸造起来的虚伪大熔炉。社会环境和坚固的制度永远都是保证人权的金科玉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历史在前进,文明在发展,我们相信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悲剧只存在于法国19世界的现实主义小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