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拉尔夫·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出版于1949年,我买的是英汉对照版,先看中文,后看英文版。
他主要围绕4个问题讨论课程及教学计划的编制: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关于教育目标,他提出教育目标的来源有五个方面: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哲学选择目标、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半个世纪过去了,教育目标从上述五方面来制订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不愧为“现代课程之父”。
学校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所以教育目标的描述应写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泰勒指出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实际指出应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或内容中。写成公式:
教育目标:(学生经过学习后达成)目标行为+目标内容。
具体他以高中生物为例来说明:
泰勒全书围绕以上4个问题展开,层层推进,学校制订了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基于这些目标开展教学,在开展教学时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来进行,注重学生身上是否有教育目标的落实,泰勒是以目标为中心来制订课程及教学的。
我之前写论文有引用泰勒的话,但当时并没有读过此书,这次读觉得写得简洁明了。
他从一开始就理清出4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逐步展开,论证清晰,并没有得出封闭性结论,反而是建立了科学探讨课程的框架,这种学术写作令人钦佩,深入浅出,引发更多思考,不愧为经典。
第五期读写开始了,经过中间的休整,我愈加觉得读写只是手段,目标指向提升思考能力。自控力读写群的目标是:行为:每个成员每天读写+内容:提升每个成员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