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义里有一条关于舍得的解释:“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
明智的古人也总结出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教训,提示着我们重大的选择往往决定了终生的幸福。
我们的一生,都好像站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判断、辨析、取舍,有过庆幸有过珍惜,也有过后悔有过遗憾。
究竟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精进》第二章为我们了提供了几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路。
方法一: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们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这恐怕是一种谨慎的心理,担心越等待越没有好的机会,因而只要大致适合自己,就会做出选择,对于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样的选择是可取的。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应当学会采取“最优原则”,因为只有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这里的“最优原则”不见得是利益最大、物质最丰富、地位最尊贵,而是对我们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选择,这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比如一些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会设立较低的标准来学习和生活,但如果有的人能够勇敢地以名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更高标准的选择,一定能够让他终生受益。正如作者所言: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左右。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内心真正的渴望,并在现有格局上,往上走一步,看到更大的天地。
一个人内心里真正的渴望反映了他的“格局”。格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零度格局:盲众,无目标或者追随潮流。
一度格局:逐利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度格局:理念人,追求和捍卫真理,保持内心诚实。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以改良社会为最高目标。
不管是哪个格局都应该从自己内心出发,作为普通人,或许不一定非要成为“理念人”或“至善之人”,但是却可以让自己的格局再高一层。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
雷教授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可能让你不轻松,但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方法二: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纠结”这个词之所以在数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口头书面,很大原因是真实反映了人们心里的矛盾与困局,而造成这种困局的,往往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
我们的每一次矛盾和困局都带有主观的隐含假设。下面举例说明:
现状:一名小城市的员工,觉得自身工作没有挑战,想去大城市打拼,可是自身能力有限,渴望学习,又没有底气,心里自卑,又不满足于现状。
隐含假设:工作内容会一成不变,大城市才有好机会,无法改变就是懦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不同程度的偏见。
解决方案:寻求调换部分的机会,发现本地好公司,多学习提升自己等等。
当我们遇到人生中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这样做: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2、识别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找出“可能选项”并尝试。
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隐含假设有四种: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比赛,容易陷入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而实际上他们过于看重成败。
2、“低关联假设”:认为很多经历之间互相独立,但实际上人生就是连点成线的过程。
3、“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成长型心智”的人会不断提高自己,获取更高的成就。
4、“零和博弈”:只想争夺利益,而很少构想双赢,实际上应当努力寻找双方共赢的策略。
破除这四种隐含假设,可以构建这三种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多个目标都想实现时,可以悬置其中一个,重组时间,兼顾多方,让时间更灵活有弹性。
2、“能力嫁接”:我们认为工作与爱好不可调和,但是能力是相通的,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爱好的优势,寻找新的突破口。
3、“特性改造”:当工作乏味时,可以主动进行改造,由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让爱好与工作产生更多相似点。
这样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还有很多中间选择,这正是跳出困局、从最高目标指引下寻到的最好选择。
方法三: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在众多选择中做最有选项
当选择太多时,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思考”,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分解为不同的纬度,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但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以为特别强的情况或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不使用,可以采用“拇指原则”,即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比如婚恋关系。
方法四: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其中会发生我们期待或并不期待的改变,这时要记住,并不是某一次的选择就决定一切,真正决定你生活的,恰恰是你始终坚持不变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不够好的选择也会有校正的办法。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重新选择时,我们过去积累的想法、思维、能力、品格各个方面都会留在我们的人生中,并能够发挥着新的作用。这里引入“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的概念,前者指工作内容或其他外部境况,而后者指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前者往往多变,而后者是连续的,并带着你走向最终的目的地。
本章要点提炼: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