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同事好久未见,刚一落座,就发出了一声长叹,然后抛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你说养个孩子到底是为什么呀?”
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育儿难题,就微笑着等着她继续说下去。
她沮丧地说:“我最近感觉养个孩子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天天拉着、拖着、拽着、盯着,一盯不住,孩子的成绩就下降,真的好累呀!啥时候是个头啊?”
她喝了一口水,接着说:“你能相信吗?我就这星期出差,结果这一周的作业从没全部做完过,钢琴也没练,英语也没听。你说我真要做个全职妈妈,天天盯着他吗?”
我就问:“那你平时是怎么盯着孩子的?”
同事说:
“每天一进家门,就盯着他写作业,一是要保证按照老师的作业清单把任务都做完,二是要保证题目要做对,写字要工整。
有松懈随时提醒,有错误随时指出来,这才能每天勉勉强强完成作业、练完琴、听完英语。
我偶尔要加班、要出差,这就完了,一定会出岔子!
上次去上钢琴课,老师问他为什么没练琴,你知道他怎么说?
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妈出差了!’
差点没把我气晕过去!”
这个同事的孩子可以称为他驱型的人,必须有他人的驱动,才做事情。妈妈就是那个驱动他的人,一旦妈妈盯不住,他就松懈了。
妈妈下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却不仅要盯着孩子,防止孩子浪费时间、松懈、偷懒;还要指出错误,帮助孩子不断修正行为,外加做饭、做家务,她做妈妈确实做得很努力,也很辛苦。
但现在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妈妈一盯不住,孩子就成绩下滑,孩子的成绩一下滑,妈妈只能盯得更紧,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孩子也钻空偷懒,让妈妈又劳累又伤心。
妈妈难过地问我:“为什么有些孩子就算不被盯着也很努力呢?”
她的问题让我想起个故事来。
1.我的一位同学,经过千里挑一的公务员考试和层层面试,终于得到了梦想中的岗位。岗位金光灿灿,工作却不容易。
他的第一位处长,是一个水平很高、要求也很高的领导,日常工作中,一篇稿子让他改个五六遍都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前前后后改了十遍才算过关。
他从没一句怨言,有一次我们聊起来,有同学问他:“为啥你这么能吃苦?”他笑笑说:“可能是因为我想得到优秀的人的认可吧。”
我们都知道他说的“优秀的人”就是他的处长,多年以后,他和他的处长都已位居高职,他仍然常常感恩一工作就遇到了一个自身优秀、要求又严的领导。
这个同学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被优秀的人认可。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就没有资格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吗?”有一个回答说:“这位家长,首先你搞错了一件事,这不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是的,如果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就没法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对我们的佩服、羡慕甚至敬仰都是孩子的动力,因为我们优秀,他也想成为我们这样的人,所以他努力,这是最方便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帮孩子找到其他的榜样,比如老师、同学、英雄人物都可以。
2.《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因贫穷所迫,偷了一块面包,被关到狱中。
假释出狱后,仍然受到各种歧视和侮辱。正在他感到灰心丧气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米利埃主教好心收留冉·阿让,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
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
途中被警察抓住,但警察带他来认罪时,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却说这些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并且把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
这一位主教的宽容与爱心感化了冉·阿让,让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后来,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因为他的种种善举,而当上了市长。
冉·阿让非常努力,因为他不想对不起米利埃主教的信任,这种信任激发了冉·阿让的责任心,让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再自甘堕落,通过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富有和有威望的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被盯着也很努力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呢?
前面的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用优秀激发孩子的认可欲,用鼓励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用信任激发孩子的责任感,这些都是点燃孩子心中自驱力的火种。
当然,孩子的自驱力不仅要“点燃”,也需要我们保护。
如果我们的关注重点放在:孩子的微小进步、孩子的拼命努力、孩子的一点成就等等,我们就能保护住孩子自驱力的“星星之火”。
一个小生命的成长需要我们不断给他鼓励和指引,需要我们不断去肯定和认可,生拉硬拽的被动前行永远不能换来水到渠成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