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小入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作者是余华,读过他的第一本书是《活着》,第二本是《兄弟》,第三本就是《在细雨中呼喊》了,初次了解到他,还是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大概是高二吧,是截取了《活着》的一个片段,就觉得文章写的很平实,印象很深刻,小说的细节描写的很好。于是那个星期回家就在亚马逊上买了这本书,还买了三毛的书,当时亚马逊29就包邮,结果后来就变成了49包邮了,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我买书的次数。余华应该是牙医中最会写故事的,还有个牙医中最会唱歌的,叫许廷铿,粤语歌唱的很好听哦!是不是有点扯远了,哈哈,OK,迅速回归正题。
《活着》我读完了,看了两遍,还看了电视剧,合上书总感觉内心很压抑,很苦。《兄弟》没读完,不做评论。余华的文字一直都是给人有一种冰冷,绝望的感觉。这三本书都无一例外都是黑色的封面,让人感到沉重严肃。余华的过人之处也在于总能以平淡无奇的文字,最后让人感到如同经历了生死般的压抑。他特别擅长写底层劳动人民,也特别擅长对人性的丑恶面的剖析,也擅长写死亡。在他眼中,活人才能思考死亡,而一个人的死去,也不过是走出了时间而已。相比于那两本,《在细雨中呼喊》语言风格就显得更加平和一些,像是在平静的回忆一些无关痛痒的往事。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作者曾经自诩这是一段关于时光和记忆的叙述,虽然不是自传,但是也有作者自己童年的影子。和《活着》一样这又是一本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以小说主人公孙光林的视角来叙述,从孩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以及身边世事的变化。有人说孙光林如同一个上帝,平静的看待着身边的人,卑微怯懦的祖父孙有元,暴戾且混蛋的父亲孙广才,忍气吞声的母亲,霸道蛮横的哥哥孙光平,单纯早逝的弟弟孙光明,身强体壮的养父王立强,体弱多病的养母李秀英,还有青年时期的朋友苏宇,童年时期的国庆和江小青,这些文章中的主要的人物,都是主人公性格养成的要因,
主人公既是孤独也是卑微的,在家里他得不到关爱,在学校同学也不会正眼看他,没有亲人朋友,他仅仅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活在这世上。单看小说名字,细雨让人想起江南,想起吴侬软语般的舒适,但是呼喊又是一种内心的不平,但又不是呐喊,呼喊没有呐喊的气势。呼喊更写出了主人公的卑微孤独,细雨中的孤独无助,呼喊中期望有人能回过头来张望下这个孤单的人,期盼着能有些许温暖回应。
主人公孙光林是一个孤独且敏感的孩子,从孩童时期到青年时期,性格从未改变。不过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处于那样的一个环境,实在很难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应该说是周遭环境渐渐的剥夺了他本来应该快乐的权力。其实他开始应该还是个很无忧无虑的孩子,从他被自己养父带走,在路上碰见祖父的时候他还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了"的趾高气昂和沾沾自喜就可以看出。他觉得自己要到城里去玩了,至少在那个时候还有能让他高兴的东西,至少他还有能感到快乐这项功能。
哀莫大于心死,后来的主人公似乎再也不会感觉到快乐这回事了。整篇小说都是主人公片段的回忆,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有脉络的,被南门的亲生父母送人,然后孙荡的养父母领养,又被养母抛弃,又被迫回到亲生父母家里,然后被亲生父母嫌弃,冷漠而不公平地对待。可想而知主人公的童年不断的被抛弃,会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有记忆的五年童年时光是在孙荡和养父母度过的,养父死后,养母回娘家,很自然就把他抛弃了。所以他很自然的觉得自己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是多余的。
整篇文章我几乎没有感到一点温暖,全是冷冰冰的,亲人也不像是亲人,家里每个人都是各怀鬼胎,所谓父亲和儿子的角色,更像是传宗接代所必要的一个流程。有人说余华写出的是人性中动物本能那一部分,但是我也不敢苟同,因为还有一句话,贫穷是一切罪恶的开端,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时代,贫穷可能真的才会把人本性中的最丑恶面暴露出来吧,所以要怪就怪那个时代吧!其中唯一有一点温暖的就是那个孩子鲁鲁,是主人公年少时倾慕对象的儿子,在自己母亲卖淫被劳动改造的时候,他坚定着要和母亲相依为命住在一起,哪怕是受到阻挠,他宁愿住在一颗大树下,也要守着自己的母亲。这是文章中唯一一处感到还有些许温暖的地方,不过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主旋律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孤独。
主人公的遭遇是让人同情的,亲生父亲的暴戾,愚昧,吝啬,以及对祖父的忤逆,对自己的冷漠和暴力,母亲的忍气吞声,兄弟间的明争暗斗,父亲与寡妇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都让他在这个家里感觉到孤苦无依,压抑到极点。当他要被养父王立强带走时,我甚至是为他感到庆幸,终于逃脱了那么冷漠的家庭,可是结局也不是那么完美,虽然养父对他比自己的亲生父亲好,可是体弱多病的养母同样对他冷漠,以致于最后养父去世,养母把他如同垃圾一样的就丢掉了。还要自己去借钱,凭借着儿时记忆一路询问才又回到了南门,其实到最后他都在怀疑,养父对他时而的好,是不是只是因为他知道了养父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也从养父这里感受到了父亲这个角色的些许温暖,这也是他期待已久的。
余华很擅长用很平淡的语言诉说残忍,人性的复杂,生活的动荡,人生的苦难。很难想象肩负那么多苦难的人,还能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冰冷的文字,赤裸裸的描写,足以让读者感到一种压抑中的绝望。推荐一本书,卡森•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跟这本书感觉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