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会饮酒,酒量不能以大小论,几乎无量可言.家酿米酒沾之面红耳赤,至于白酒,闻之则醉,终不敢近。只此一点,矮人三分,人皆欺我,不分老幼男女。
原以为喝酒能学,取一瓶低度红酒苦练。晚间,卧室,一切准备就绪。猛喝一两有余,大概三、五分钟,红遍全身。随着心跳加快,便开始了晕头转向。以后的事不太清楚.醒来时,已是第二天天亮。唯一庆幸的是呕吐物在床前,没在床上。同事相传,成为笑谈。同事某对我嗤笑之余,仰脖把那瓶红酒尽皆倒入口中,面不改色。因而,每逢酒宴应酬,唯恐避之不及。心里佩服席间海量,那种豪饮气概,真乃英雄。
以前教书为业,一年到头宴饮机会不多,偶有学生金榜题名赴个谢师宴。家长敬酒,虔诚有加,但终是以礼相待,不会相强。只要具实相告,熟人佐证,过关不算太难。后来,改行到了某局机关工作,情况大不相同。偏偏当了个小科长,官不入流却多了许多应酬。原以为办公室无非抄抄写写,谁曾想酒量是重要的素质条件。工作不能称职,已是天生注定。工作职责,上联领导,下联基层。杯中之酒敬与不敬,喝与不喝,关系到感情的深浅,甚至工作的好坏。我辈愚钝,实在理解不了酒与感情、工作的内在联系。因而,时常处在惭愧、自嘲、失礼、逃避的境地。扫了领导、客人之雅兴,其罪自知。不止一次萌生退隐的念头,无官一身轻,还少了酒的困扰。然而这个理由上不了桌面,可能还会横生是非。瞻前顾后,无所适从。常常被逼无奈,举杯用啤酒表示个意思,红光满面回家,熟人见了,断言时位移人,酒量肯定今非昔比。我赶紧苦笑着解释:一小杯啤酒而已。
奇怪的是,酒席上萍水相逢,素不相识,只要酒过三巡,便称兄道弟起来,一时淡化了职位,情意渐浓。于是上演重新握手、互相拥抱、承诺许愿三幕常规戏。酒后失态是最容易得到谅解的,纵然“现场直播”也决不会与工作过失相提并论。何况酒量的大小并不以职位高低成正比,很多场合的醉酒分明是赤胆忠心带有牺牲精神的悲壮之举。
虔诚请教酒仙酒圣之流,酒到底好喝不好喝,有何经验体会?答案一样:没有好喝的酒,遇有公务在身,其苦自知。何况进口好的,谨防后劲足;味太淡,则找不到喝酒的感觉。要达到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才是最佳境界。对于喝酒的体会是:酒量是基础,身体是条件,情绪是动力,胆量是关键。我不禁拍案叫绝,肺腑之言,道出酒中三味。始悟“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至理玄机;始悟李白斗酒诗百篇,原来是好酒增才气,五柳先生在桃花源中悠然见南山,真是醉出水平。谁还会考究李白是否因酒误了前程?谁还会计较陶渊明子女皆弱智分明是酒的罪过?
平生与酒无缘,只能是醒眼看醉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