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刚看了第一集,还没看完,先聊几句,后面可能会改变看法。
首先,这部片子很像电影,弄得我退出来查了一下才明白,这是个电视剧,可我再回去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它像电影,而且是那种文艺范的电影。
从片子的一开始,各个地方都能看出创作者的野心:
叙述方式的不一样(倒叙),
多种元素的糅合——家暴事件的列举、寻找自我的故事类型。
我大概有个猜测,可能主角是周迅,小女孩是触发主角、推动主角的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影片也许试图讲这样一个故事——周迅在探寻小姑娘背后故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寻找与自我成长。
当然,这只是第一集给我的信息,随着情节发展,我这个猜测也会进一步完善。
只是想谈几点基于这个猜测的看法。
这部戏,形式大于内容,野心大于才华。
拿一开始的倒叙手法举例,倒叙这种手法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人们对故事失去了新鲜感,讲述者便开始在讲述方式上进行调整,最主要的好处是引起悬念。
然而这部戏,它的倒叙并没引起多大的悬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删去这一部分都是可以的。
其次,是情节上不合逻辑的地方。
小女孩跟女主第一次见面,从俩人的肢体语言来看,都应该是比较封闭的人,却跟彼此聊的那么欢?
再有,就是周迅跟小女孩关于爷爷奶奶的对话,周迅说“有些人好像应该存在在我们的生命里边,但是又不在。”这句话,你说一个小女孩听得懂吗?
我并不是说女主就一定不能跟小女孩交流,而是要让她合理化。两个年龄差别那么大的人,想聊到一起去,一定是有一个契合点,导演需要把这点讲清楚。
例如,通常来说,能成为这种忘年之交,年纪大的一方需要有童心,年纪小的一方需要早熟一点。
刚好这两个特点,小女孩跟周迅都没太表现出来,这就显得影片很不自然。
到了第二集,终于有了电视剧的那种感觉。
问题是,即使如此,我仍旧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演员们的很多地方都黏糊糊的。(请允许我用这种过于个人化的词语,确实表达能力不行)
而且,从第一集到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台词。
首先,很多台词不符合人物逻辑。
其次,演员说的时候,情绪转换也不到位。
再有,有些台词过多了。其实,真不是台词越多越好,再多都不如准确。
例如黄觉跟小职员那段。
我大概改一下:
首先,保留小职员进来的话。
然后,黄觉:“行了,先找线索,邮箱都快爆了。”
小职员:“您怎么,怎么一点儿不着急啊?”
黄觉:“着急?着急有用吗?”
小职员:“好像……确实没什么用。”
黄觉:“再说了,老子收到的律师函多了去了,这屋子看到没,tmd能铺满。想告倒我?长川生物,哼,真不是个儿。”
小职员:“也对啊,就您这气场。”
黄觉:“别拍马屁了,赶紧的,看邮件。”
(我自知不专业,这个修改自然也不好,只是想举个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