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少年顶级机器人赛事——2018FRC (First Robotics Competion)中国区选拔赛(上海赛区)3月17-18日两天在上海松江大学生体育中心举行。我们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与,目睹大赛及选手们的风采!
此次大赛由包括国外选手、国内其他省市在内的44支高中生队伍参加。有些是一个学校组队,有些是跨校组队。整个大赛竞争激烈,充满看点。详情大家可以从网上其他渠道看到。从孩子成长、教育发展的角度,有以下六点跟大家分享:
1:高中生已经是小大人,他们的心智已经发展得很好
作为评委成员,我们这次直接接触到了很多团队成员,并且与一些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整体发现现在的高中生能力真的很强。语言表达、主动社交(外联)都展示得非常好。例如复旦附中、上海平和-星河湾-杭州湾联合战队、郑州七中,接待都为女生,面对四五个成人评委侃侃而谈,完全有坐镇新闻发布会的范。还有一些团队,会主动邀请评委去他们的准备区去查看。
这些孩子可能在家长眼中都是小孩子,但一旦到了自己负责的特定“岗位”,“担当”的一面就发挥得超过预期。
2:通过项目学习,孩子们会学得更完整、更自然
之前我们就在微信文章中介绍过Scratch创始人Mitchel教授推荐的通过项目学习的方法。通过这次比赛现场的观察,对通过项目进行学习的效果更有感触。
本次活动的参赛队伍都是以高一高二学生为主(高三功课忙,很多陆续就被迫不能参与了)。在大人看来14-15岁的孩子,却在现场摆弄各种机械、线路、程序,以及对外接待工作。很多团队都做了分工,技术、外联(宣传、拉赞助等);技术里面又会分硬件、软件等。每个队伍差不多有10-15个队员。除了获得一些导师指导外,大多数的分工、工作开展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完成。
这中间遇到的问题肯定是书本上无法完全覆盖的。或者即使有所覆盖,但都是零碎的。通过项目合作,大家围绕统一目标,却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甚至加班加点去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是传统教授型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
3:遭遇挫折不断成长,自己与自己的PK
现场经常会看到大家将机器人用拖板车拉回来,然后赶快投入到维修和改善过程中。少年工程师们的那份执著与投入跟现场热闹、激烈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估计在有些时刻,他们的眉宇之间应该完全贯穿到了深不可测的物理、机械、程序世界中去了。
有些机器遇到了问题,他们也会寻找问题出在了哪里。而且有些是从设计层面去寻找问题,例如支撑材料的坚固程度,杠杆的力度,以及线路的耐压幅度等等。每次上场就是一次自我检验和自我超越。每次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每次挑战就是一次自我成长。
4:相互切磋,孩子的眼睛就是学习的课堂
机器人的性能有优劣,实现性能的原理有差异,甚至机器人的外观(包括布线、部件的大小、位置所在、不同部件的衔接)差异,以及现场的布置有拉到赞助的“高大山”型的,也有线内直接摆放型的,与外部包括评委等的交流沟通等等所有方面其实差异都很大。孩子们的眼睛所到之处都是他们的课堂。更有一些团队专门派出人员去其他队伍考察学习,以便后面去组队PK。所有这些都是在一些真实的场景中发生、发酵,最终点亮孩子们的心智。
5:女生也有主导权,天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常理,貌似冰冷的机器人比赛女生参与的应该非常少,但本次比赛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女队员的身影。差不多每个队伍中都会有1-2个女队员,比例差不多占到15-20%的样子。女生更多承担的是外联宣传工作,当然女队长也不在少数。他们天然喜欢社交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总体感觉他们就像机器世界中的润滑剂,没有他们估计两天的比赛会无趣、生硬很多。
但也有女工程师,直接上手动机械的。甚至从现场的感觉看,她们的能力不比男生差。期待后面有更多的女生出现在类似的比赛现场和线下组织工作中。因为未来的机器人世界缺乏了女性同样会显得生硬甚至残酷不堪。
6:快乐+激情,岁月留给他们未来最好的礼物
尽管中国学生没有国外学生或者志愿者那么放得开,但现场看到最多的还是笑脸(当然也有一些低头玩手机游戏的),学生们之间的“苦中作乐”,得知佳绩后的兴高采烈,现场音乐响起时的即兴摇摆,待人接物时的开放smile等等。记着有一个之前成绩不佳无缘后续pk的团队,在听到广播中宣布自己的队伍被其他队伍选中组成联队的时候,团队中的一个女队员高兴得大跳大叫,招呼队员们重新组装已经拆卸开的机器人。
不由想起我自己高中每天数理化竞赛,英语语文等不断赶超的岁月,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等他们以后长大了估计今天的这份快乐也是支撑他们冲击人生梦想的一份动力源泉(power up(power up也是本届比赛的主题))。
现场还有很多有趣、好玩、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以上六点是我们作为评委成员最大的感触点。这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学习方式、精神状态、社会交往能力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家长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顺势而为,托起孩子们明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