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所做事情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并找到做事的动力,这将是动力管理的第一步。在“为它赋予很多意义”找到做这件事的持续动力后,找到“不做会怎样”的负面意义去主动制造“恐惧”,也能帮助我们成就这件事。
在一张白纸上,按照以下两个问题去罗列答案,你可以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1.如果我没有掌握这项技能,哪些事是目前我做不了的?甚至连一点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2.缺乏这项技能会让我在将来遇到什么困难?失去哪些机会?
罗列完之后,我们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能发生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
写完之后,答案带来的恐惧会深深地埋入你的潜意识里,随时警示你:要赶紧行动,否则就会失去太多机会,就会被淘汰。
“得到”专栏的刘润老师早期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每天都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全天候备战。在这种工作强度下,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然就会被淘汰,甚至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其实在职场中,很多人被淘汰不是因为学历、成绩、智商、经验,而是体力这一关就过不了。
《掌控》一书中作者曾经工作的健身房在北京金融中心CBD,在很多人来健身时,作者都会先问他们一个问题:健身的目的是什么?减肥?塑身?他们都说不是。他们会开着玩笑说“希望以后有升职的机会时能够牢牢抓住”,甚至有人会说,“熬到升职前首先要活下来,每天工作强度特别高,经常连轴转,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工作期间需要做大量的决策判断,还要保证不出错,这些是对精力的极大挑战”。
作者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是来自一位某大公司的基层员工。后来,一位副总裁跟他聊天的时候,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实际上很多人能够一路高升,并非比别人神通广大,而是体力好,尤其是在大家业务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最终比的就是谁的身体好,谁能撑得久。他的健身诉求特别清晰,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以便继续长久地在职场生存。
很多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员工越老越值钱的行业。如果一个人的基因好,比如徐小平老师,家族遗传的心肺功能特别强,的确在身体方面占有先天优势。如果基因不够好,知道自己身体弱,可以通过锻炼去改善、去强化,比如司马懿每天勤练五禽戏,就是在有意识地弥补先天不足之处。而包括索罗斯在内的美国华尔街精英们,也都在有意识地做类似的刻意练习,目的就是在需要做决策时,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而不是因为大脑血氧含量比较低,受身体状态所限,做出一个愚蠢的决定。更不要说因为身体不好,通宵熬夜后出现心梗等极端情况了。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的。诸如比赛开始之前就丧失了比赛资格;比赛到中途前功尽弃,没有成绩;快到终点了,筋疲力尽,失去该有的名次……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只有在决定参与比赛之前,考虑到事情的正反两面——喜悦的和恐惧的,找到可控的方式,才有可能会取得胜利。
罗列出这些因健康状况不佳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性后果,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根源性的反向忧患“动力”,正向行为模式才会更加持久和稳固。
作者提到在以前时自己做事情比较随性。经常是想去旅游了,头脑一热,直接开车出门。吃什么、在哪儿住、什么时间返程,完全没有计划和准备。结果出门后所有事情都是临时做决定,安排吃住、寻找景点等,用手机查找信息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有一天,作者突然心血来潮,计算了一下在每件事上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有提前计划的事情,往往只需要做一遍,例如买机票;而没有事先做好计划、临时做决定的事情,同一件事情至少反复3遍。即使按照每天重复同一件事情的时间为5分钟来算,这个时间成本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作者不知道做事情有计划性的好处,但却一直找不到去改变的足够动力,而最后能够让其“痛改前非”的是恐惧。所以,做一件事情时,不妨用用恐惧带给你的力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里,蝙蝠侠被困在井里,只有跳上对面的岩石才可以往上爬。他往对面跳时,每次都在身上绑着一条安全绳来保护自己,但每次都没有跳跃成功。这时,旁边的智者说,“扔掉绳子,恐惧会助你一臂之力”。于是他抛掉了安全绳,背水一战,跳到了对面的岩石上,成功逃了出来。
所以,去完成这个步骤吧,去写出这些内容,让恐惧也将助我们一臂之力,达成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