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才能不被时代落下?
曾经有一条大热的新闻,某企业开始清退34岁以上的员工。因为到了这个年龄层,身体素质和心智能力开始下降,加之家庭负担加重,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在企业家的眼中,他们被打上了“没有剩余价值”的标签。
而在人工智能代替了大量人类简单冗余工作的未来,也许会有更多人被机器人取代。写出《第三次浪潮》的阿尔温·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间,普通人要如何自处?
李彦宏很早就说,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具备AI时代的思维,“Think AI”。对十点读书的读者,他也给出了以下几个具体化建议。
首先,要抱着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当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技术近在咫尺时,我们应该去积极了解它、尝试它,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
第二,要去做需要创意的事情。人和机器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要有“跨界”思维。思考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可能性。比如,既懂医疗产业,又懂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就能够懂得目前医疗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而人工智能科技又能解决这个领域的什么实际问题。这样,就能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图书来学习相关的人工智能知识,比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认定标准。或者,读一读《智能革命》这本凝结了他与其他百度科学家团队心血的人工智能普及读本,在一些很炫酷的AR特效里,对这个飞速崛起的新领域,树立起有趣又深刻的认识。
-----《李彦宏:未来10年,将有50%的人失业?》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以为让相爱的两个人分手,至少要有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说第三者;比如说突然发现我是他爸的私生女;比如父母反对;再比如说我或者他得了绝症……但其实不用。
你告诉Ta你昨天找工作屡屡碰壁,今天出门碰到劫匪,明天要跟朋友蹦极,Ta却只回了一句“嗯”。
原本攒了一天的千言万语,瞬间被对方的一个字打击地溃不成军。
你明白不必再说下去了,却又止不住地心疼。
不是心疼那些没说完的话,而是心疼分手的原因不只是惊天动地,也可以是毫不起眼。
原来没有任何感情,是突然间从热烈到
冷淡的,它一定是有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嗯”才是感情的最大杀手》
什么是真正的亦舒精神?
倒是多亏了这部大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让生存不易的职场女性,默默为家庭奉献的主妇,以及初出社会,面临许多诱惑的年轻女孩,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处境。而在20年前看似反叛的“亦舒精神”,拿到今天,也有了更多的时代价值。
女人要自律,“无论如何,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人爱,越要爱自己”。
女人要独立,现代女性,必须有工作,有家庭。“自爱,沉稳,然后爱人”。
女人也要有生活品质,培养良好品味。“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拥有的一切”。
这便是亦舒精神啊,不仅活在70、80一代女孩的记忆里,拿到今天,也有它的生命力。这也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读亦舒的原因。
-----《比起多角恋,更应该重新思考亦舒精神》
冯小刚,这三个字,会让人想到很多标签和词汇。著名导演、暴脾气、很任性、小钢炮等等。很多时候冯小刚这三个字甚至更像是个话题和名词。
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大陆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甲方乙方》、《天下无贼》,仍不时被人拿出来津津乐道的提起,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片之父。
但于此同时,提到冯小刚,还有不少人能想到他令人闻风丧胆的暴脾气,被冯小刚毒舌过的人不少,导演明星、名流商贾、网友记者等等,不论你是谁,也不管你身价高低贵贱,只要冯小刚看着不顺眼,一律无差别扫射。
也因此在江湖得了个外号“小钢炮”。
冯小刚的暴脾气给他招惹过不少麻烦,难免有人会觉得,这么个大导演,闭嘴就等于明哲保身了,何必把自己拉下神坛,和人犯冲。
但脾气不倔,说话不直的,就不是冯小刚了。何况你品一品他怼过的事儿,细想一想也会认同他发声的理儿。
冯小刚说:“我就一导演,又不是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话滴水不漏的我用不着,肩膀上也没那个责任。我说话就是表达我个人的看法。”
人生在世不过区区几十年,活得随性洒脱些,又有何不可。
同时早已成为华语导演中领军人物的冯小刚,也不打算做大师,更没想过封神。
他说话时,成年人的复杂世俗很少,孩子的赤诚很多。
每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冯小刚都很淡然。
就像他说的“我不迎合别人,我只迎合我自己,越自然越好。”
-----《说最烈的真话,拍最淡的芳华》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留下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他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信上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读书的魅力如此巨大,治愈了我青春期的自卑症,改变了管教授的命运,让王尔德一生骄傲,让麦考莱连国王都不想当。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掬一口好茶,捧一本好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文字摆渡,我们终将上岸,以后无论去到哪里,都是阳光万里,鲜花开放。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差别有多大》
人类社会的进步,犹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交了棒,看你们年轻人奋勇向前了。但是我们虽无棒在手,也绝不会停下不走,“坐以待毙”;我们仍然要焚膏继晷,献上自己的余力,跟中青年人同心协力,把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
-----《青年们,世界是你们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
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
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你系统地学习一个知识后,你必须为这个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只有让知识频繁地得到“致用的锻炼”,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成为长在你身上的本事。
为什么有些人学了很多知识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找到稳定的输出系统。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闺蜜小羊是小学老师。她班上有个男孩,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很可怜。
昨天下午,有女生告状,说这男孩偷了她的钱。
小羊去找男孩了解情况,刚走到跟前,他的脸就白了,眼神惊恐,小手止不住地抖。
小羊知道这是个内向胆小又自卑的孩子,就轻轻把他拉到教室外面,说:“老师不批评你,你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儿就行。”
男孩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哽咽着说,钱掉在地上,他捡起来了,一时贪心就没还。
照常规套路,这种事要严肃批评,然后让他当众道歉、做检讨。但是对这个孩子,小羊觉得不行。于是把丢钱的女孩也叫来,苦口婆心解释了一通,又跟那个男孩单独聊了一个小时。
本来三五分钟就能解决的事,她花了一个多小时。
她说,那是个挺聪明的孩子,父母不管,老师再不细致点,孩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走歪了,心理和行为都可能出问题。
做老师是个良心活,你教他一个字,成绩上能看出来,但他做错事,你花很多心思和精力去拉他一把,保护他的自尊,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没人知道,孩子自己很可能也不记得不领情,将来他有出息,一丝一毫功劳都不会记在你身上,但你还是要做,不图别的,但求心安。
有这么个闺蜜,我挺骄傲的。
其实不只做老师,世间所有职业,甚至人的所有行为,都是良心活。
守住良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良心是个好东西,希望你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