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开发,会不会影响人的就业的问题?在一场杨澜主持的关于“现代社会就业机会变多了还是变少了”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当时正方提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就业岗位都消失了,手工操作的职业被工业机器操作所取代;而反方则认为,虽然一些岗位消失了,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其实就业岗位是变多了。
显然,在人工智能成为风口之前,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早就存在,“技术进步=淘汰人工”的担忧也未曾消失。现在人工智能火热,很多预测又来了,有人预测记者、同声翻译、收银员等等多个工种都会消失,这些从业人员未来都会成为失业者。事实上,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工种正在消失,比如保安、收银员等岗位的需求在减少,流水线工人的岗位正在被机器人取代,就连笔者所在的媒体行业,也出现了机器人的身影,很多媒体尝试让机器人写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真有这么可怕吗?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华大基因总经理尹烨曾表示:“任何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都不会担心它会取代人类,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它本来就是人造的,是来帮助人类的。”经济学家巴曙松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工智能不是说要和人类具备一样的智能,它们的作用是帮助人类;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个商品来售卖,把人工智能运用在某领域工作中;对人工智能来说,使用的人越多,它就越聪明;随着它越来越聪明,使用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循环。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未来人们的收入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
人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逆的。如果跟得上潮流,不断学习,积极地拥抱新时代,其实是不用担心失业的。人工智能并非要干掉某些行业,而是为社会分工注入新的内涵,从业人员必然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而转型。即便真的失业了,更多的也是个人原因,而不应把“板子”打在机器人身上。显然,人工智能对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影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分工引导上。一些新兴的工种,比如“语音识别师”等被认可的工种将因为其成长性而受到社会的追捧,而一些处于夕阳行业的工种,比如传统安保人员的需求会减少。不过,安保这个岗位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以新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存在。新时代的安保,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一样会非常有市场。
回顾过往,抛开其他的因素,单单就个人的职业发展来看,社会是进步的,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以及目前提到的人工智能时代,如果一个工种没有随之而进步,从业人员没有积累也没有成长,只是整日重复劳动,属于“无脑性”工种。这种工种本来就是替代率极高的,从业人员再不自我成长,被社会淘汰也是自然规律。
未来所在的媒体行业被预测为会消失的工种之一。那对于写作者来说,该怎样去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媒体行业有一定的智力壁垒,机器人所能替代的范围很有限,非简单数据整理、文字转换那么简单;二是写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根据工作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即便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工种消失了,相信那时的写作者应该也早已经转型了,适应了新的工种。无论什么时候,人类都应该紧跟时代,不断学习,让自己不会被淘汰,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职场状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