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阅读提问汇总,大家所提的问题呈现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不能顺着文本脉络思考”。这属于学习方法,我们不能课上展开讨论。我以此文略作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请看下图。
一般性而言,大家所提的问题不少依然有意义,需要被关注和解,但究我们这次学习和阅读的特定目标来说,它们属于不当提问,因为:
(1)它们不是尝试理解文本内容,顺着文本思路思考而来的问题,不是因为自己还不能稳定、清晰把握所学到的新视角、新思路而产生的问题,这体现在,
(2)它们和所阅读的文本内容与思路仅仅有孤立字词或片段语句上的交集,可以说是“有感而发”、“借题发挥”的问题,特别是当这类问题以“如何理解”或“是什么意思”这类发散性而非聚焦性的方式提出来的时候。这时,
(3)这类问题无法通过更深入地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和思路来解决,无助与我们的学习目的,相反,它们使我们远离文本内容,继续陷在自身的思路中,虽然也读了,学了,但除了碎片化的知识点之外,很难真正学到什么。
不但如此,当我们不能顺着文本的思路去思考和提问时,我们所阅读文本的思路和具体内容,在每个人自己固有的思路中,甚至很有可能是看起来不合理、不能理解和不能接受的。这种学习,不但不能学到东西,反而使我们拒斥新知识与新思路,固化我们的固有思路。这种学习,会使人越学习,越坚持自己的东西。
传道人讲道,信徒听道,小组查经,个人读经,也很容易落入这种不当模式中。不能对一个神学文本正当提问和思考,也许只会使我们掌握不住很多好东西,但对圣经文本不能正当提问和思考,则会危及个人信仰和教会建造。
比如,很多教会都在主日讲道后安排有小组分享,或者在小组查经中有互动讨论时间。很常见的现象就是,这类讨论往往没有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聚焦、理解、复述相关经文的内容、思路和主旨上,而经常是“有感而发”、“自由联想”,以至于“离题万里”。这时候,一次讲道和查经,在帮助大家依靠圣言而成长这件事上,就大大打了折扣。
所以,无论是读圣经,还是读神学著作,甚至包括读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等等,要想真正得着,在时间和精力安排上,须持守如下分配规则:
绝大部分时间应当聚焦在“观察”上,就是一段文本:
(1)到底说了什么,又怎么说的。首先要能够准确地复述文本内容与思路,这是有效学习根基性的前提,古人所谓之“胸有成竹”。只有文本的内容已经按照文本的思路在我的头脑中了,我们才能尝试对此提出解释,即,
(2)它为什么这样说,理由何在。包括:它是否提供了新的,我以前不知道的事实论据?它的论证过程是什么,分为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各自如何论证,彼此如何整合?它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什么?这叫做理解性地诠释,它基于准确复述这个根基。只有这两步都坚实地走完了,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地讨论说,
(3)这段文字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可以如何应用在我和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步是实践性地回应文本及其作者。
阅读中的提问,就是在这三个方面提问,目的是使我有效开展这三个步骤。
要实现以上三个步骤,阅读过程中尚需要关注下面几方面问题:
(a)了解和关注文本作者的写作背景,包括历史、社会、文化、神学背景,以及个人信仰和生活的背景。借此,我们尝试:
(b)把握作者的问题意识,其写作目的。作者写这个文本,是要处理什么问题呢?有时候,作者在说一件事,但他的内心动机,那个抓住他心,燃起他的热情,促使他写作的是某个相关的东西。要想把握这个,除了写作背景,还需要:
(c)了解作者使用的专业术语,它一般的含义,和在作者全部文本中,并在这篇文本中的含义与重点。
所以,最重要的是“观察”,也就是“准确复述”方面的提问,是关于作者到底“说了什么”的提问,是帮助我们明白文本内容和论述思路的提问。当然,这包括对作者写作背景、问题意识和专业术语含义的提问。
总结一下:我们的第一目标,是要“像文本那样去思考和说话”,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阅读目标,“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然后是迈向阅读的最终目标:“自己作为言说者说话”。
最不当的提问,就是由文本中某个词,某句话所引发的,脱离文本思路,也无法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这种不是好的阅读提问,因为其中缺乏真正的阅读,即,缺乏准确复述和理解作者的努力,因此缺乏真正的思考,与文本作者同行。
(补充:“不当提问”可能是我们的真问题,就是我们真的不懂这个词或者那句话。所以这类不当提问仍然需要被面对和处理,仍然是学习的一个步骤。但处理这类问题,只是给真正开始阅读扫清障碍,为真正开始提问做预备。所以,我们需要能够区分“为阅读扫清障碍的提问”,和“作为阅读结果的提问”的不同,努力从第一类提问,前进到第二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