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的阅读书目为《T.E.T教师效能训练》,这本书根据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论原则设计,用于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处理学生问题、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读了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对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可以作用于其他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本书主要探讨三种沟通技巧:真诚、合理传达“我-信息”;学会积极聆听;明确双方需求,寻找最佳方案。三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三种技巧中,我认为“积极聆听”是连接前后的重要桥梁。若没有积极聆听,一味地传达“我-信息”,在听者听来就会变成一种单向的、或与己无关的抱怨;若没有积极聆听,那就无法得知对方的需求,从而形成沟通上的双赢局面。所谓的积极聆听,就是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互动,并给予学生反馈,表明教师确实理解了学生的意思。本书为我们指出了有效的积极聆听必须要做到真诚和自然,其必要条件有以下几条:第一,老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能力;第二,老师必须真诚地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情感;第三,老师必须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化解和释放;第四,老师得有一颗想帮助学生的心,并为学生腾出时间;第五,老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该尽量感同身受;第六,老师应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深入实质;第七,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隐私。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有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很差,他对老师说:“我们很快就要考试了吗?”老师收到了这条信息,应该可以推测出“该生不想考试”或“该生正在忧虑考试”这样的背后信息。但此时老师无法知道自己“解码”是否正确,按照积极聆听的要求,老师应对学生表示自己对他所说的内容的理解:“你是在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学生将会对老师的猜测给予回应——若教师解码正确,对话正常进行;若解码错误,教师则应从学生的再次回答中进行二次推测,以推进对话深入。通过这样的沟通,老师就能从表面(忧虑考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学习的弱项到底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面对学生对考试的忧虑,若教师只是浮于表面地安慰几句:“不要太紧张,放轻松。”或是较为严肃地警告:“考试日期是学校定的,没法为你一个人更改。”这样的做法都是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于学生,从而导致对话中断,老师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宝贵机会。长此以往,矛盾的累积很可能在某一次小事中引发师生大战。
在实际的师生关系中,很多时候就是由于缺少积极聆听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我在实习过程中就见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其中一例我印象颇深。有一名学生在某一周内经常在语文课上睡觉,让老师愤怒不已。有一回老师实在忍无可忍,当堂叫醒该学生,二者之间的对话如下:
老师:睡够了吗?睡够了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低着头)我不知道。
老师:你不想学语文也不能在语文课上睡觉!
学生:知道了。
这组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除了让学生难堪外,并未对学生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他主观臆断学生是因为不想学语文才在语文课上睡觉,然后把这种臆断强加给了学生,并摆出了拒绝一切沟通的姿态。学生回答“知道了”,不过是对权威的暂时屈服,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已经开始累积。但我在下课期间偶然了解到,该生是因为上次月考物理考得极差,为了恶补物理晚上总是很迟才睡。睡眠不足导致白天昏昏沉沉,再加上本周的语文教学内容刚好又是较为枯燥的古文,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睡着了。我想,若该教师能采用积极聆听的策略,就能了解到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避免了师生冲突,实现沟通双赢。
“积极聆听”使“教育是爱的一种方式”变成现实。教师若能放弃用权威对学生进行施压的教育方式,而采用积极聆听的方法,师生关系又怎能不向着和谐、温馨的方向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