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到高等教育的路上,古代的文学经典一直在陪伴我们,从小便喜欢看西游记,从电视剧引发的兴趣,到阅读原著,从启蒙的《春晓》《草》等古诗,到大学学习的各种文言文,古代经典的文学总是令我着迷,它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古文的语言之美,与现代语言不同,却拥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自从工作以后,便很少读国学经典了,因为它对于现在的工作来说“没什么用”,今天的课,又让我警醒,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是五千年浓缩的智慧,有时看似“无用”的文字,当我们仔细品读,或许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品读鉴赏《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鉴赏与思考:
一、我对作者的了解:
张若虚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让我怀疑他是虚幻的画中人,他字号不详,大概知道他生活在唐朝哪个时期,却又查不到他更多的生平资料。
他留下来的诗只有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可见这首诗的优秀之处。
如此优秀的诗人为什么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为什么他的诗只传下来两首呢?
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或许我永远也无从知晓了,但我知道,当我第一次读《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这首诗。
二、我的理解与鉴赏
开篇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春日江水上升起一轮明月的景象,好的诗句,总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接下来几句都是描写江边月色的美丽之处,月光、飞霜、白沙,作者将所有白色的,与江边有关的事物统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副春江孤月飞霜图,这样的景色冷寂而又绝美。
接下来“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
将这首原本描写景色的事,升华到了哲理的高度,江月与人的关系突然变得富含哲理,这一句依旧是引人深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边的月色仿佛是代表的一种永恒,它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江边的人一代又一代,它或许早已不记得它第一次照耀的人,也不在乎如今江边赏月的人是不是几年前、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那一个。
自然的永恒和伟大,人类的坚韧与传承,让我们仿佛随着月光穿越时间,因为那月光,是曾是照耀过古代先贤的月光。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月在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的送着流水,这两句似乎是感慨,但也同样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作用。
因为作者在下面一段,又带给我们另一种感悟,我们都知道,月在古代,最多的是被人们用来寄托相思,不管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足以证明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月”与“相思”的紧密关键。
此处,作者用“悠悠”与“不胜愁”两个词形成鲜明的对此,游子乘坐着扁舟远行,妇人在离别的青枫浦上脑海涌出数不尽的忧愁,最终,她还是离去,随着游子的远行,妇人只能在高楼上望着明月相思在外远游的人。
月日复一日的徘徊,始终照在妇人的妆镜台上,日复一日的月光,日复一日的思念。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在这后半段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当相思堆积在心里,一天比一天多,那月光照在房间中时,强烈思念让妇人的心复杂而又焦虑,把帘子卷起来月光还在,在砧板上的月光用手拂去,月光又回来。
这种感觉,是月光。但更是比喻心中的思念之情,越是想压制,想消除,反而越是相思。
作者没有写什么“人断肠”却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妇人相思之情,那种复杂的,割舍不掉的情感与思绪,这句中“卷”“拂”两个动作,映照的是思妇的内心。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千里之外的爱人,我们都望着同一个月亮彼此想望却不能相见,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够随着月的光华陪伴在你的身边。
可是想一想大雁飞的那么快都不能飞出月光的边界,鱼儿潜泳跳跃也只能在水中留下一道道波纹,我又怎么能做到追随在你的身边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日有所思,便也有所梦,思念你的时候,连梦都是那样的令人感伤。
作者带着我们,全方位的体验了思念心上人的妇人,盼着爱人回家的心态,从时间变化、细微的动作,以及梦中的场景,各各方位的体验,能写出这样的诗,估计张若虚在古代也可以称为妇女之友了。
结尾又写到江水、落月,与开头的江水、明月共潮生,首尾呼应,通过“碣石”“潇湘”来比喻游子和离人的距离遥远,平添几分无奈。
这月升月落间,多少离人就这样一夜无眠,看着月亮,思念着心中的爱人。
可是啊,不知道有几个人乘着月色回到家中,只有落月摇晃着离情,洒满江边的树林。
离情能够洒满江边的树林,那该是有多少的思念,多少的苦楚,多少心酸与无助。
至此,诗已结尾,却让我们读完以后,心中多了几许淡淡的愁思。
三、关于月的遐想
月亮在中国有许多的别称:玉盘、婵娟、玄兔
每一个别称都饱含诗意,令人对月亮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
记得牙牙学语时,奶奶教我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第一次认识了诗中的月光,记得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带我们朗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第一次感受到月下独酌的乐趣与豪情。记得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用激昂的语调诵读出“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我第一次开始思考到月亮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直到现在,我虽明白,月亮是一颗星球,它的光来自太阳。
但我仍旧相信,在月亮上,有一座宫殿,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和玉兔,门前的桂花树开满桂花,每当秋天,桂花的香气便会飘向人间,飘到世人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