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根本的问题:
- 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 怎么成为这样的人
大学解决两个: -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成德---三纲领
- 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步骤和方法: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擦亮,使放出光芒。
明明德:使内在固有的不可磨灭的光明倾向,光明的种子放出光芒(从温暖光明的人性来理解人的本质---思孟学派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
这种光明的倾向,在孟子,是“性善论”,作为人的本质倾向是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这种光明的倾向,在中庸,是天命之性。
源善,生命本源之善。就像一只小草在路边坚强茁壮的生存,原本所具有的善。
在没有上帝,末日审判,彼岸的保证的情况下,中国哲学已经解决了上帝已死后生活是如何安排的。“未知生,焉知死”。那其根基是什么?人内在固有的不可磨灭的光明倾向,光明的种子。假如认为人的本质是恶,那就是做坏事才是符合做人的基本原则,那就无法建立道德规范。
- 难道这些伟大的哲人看不到人之恶吗?不,《春秋》242年的历史,记录了多少恶啊。
- 另外,荀子明确提到了“性恶” ,但就其论述来看,说荀子讲的是“性朴论”是成立的。
- 牟宗三先生讲“圆善”,在杨立华老师看来,如果追求的是不可实践的圆善,那这就是伪善。因为,在追求善的时候必然要承担恶的责任。经典的Trolley problem,此时,承担起命定的恶是天下之大善
恻隐之心 同情心 羞耻心这些都表明人性有不可磨灭的光明倾向,可是也会被人之欲望(沉重的肉身,过度的肉身的欲望)蒙蔽。尤其是在目前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只看到躯壳之内,方寸之间的自己,更容易蒙蔽我们温暖光明的内心。(杨立华教授说,我们今天几乎所有的问题,沿着一定的路径去找,总是能找到“太自我”)
同情心转换会行动,但是有时候同情心转化为行动就很容易,有时候就很难。而有时候同情心反而不会引发行动。Eg 老师上了一天课去地铁,看到老人家 让座?做了一番小小的天人争斗。(那一瞬间 觉得好委屈。我比老人家累多了,如果我讲道家多好,相忘于江湖。)
当骂一个人禽兽不如,简直是侮辱了禽兽。why?禽兽有多少,吃多少,从不浪费,从不炫耀。而人呢?“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
现代,我们身上很多恶,是文明过度的产物。老子和庄子是在文明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怀念文明尚未展开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原初蒙昧的但善良又安详的自然的状态。
怎么明明德?第一步也是根本处是明道理,理解深透。知之深 行之笃。
明的是哪些道理?那些根本的见识:正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责任;不是神秘主义的,不是反智主义的
- 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得失?真正得,取决于你帮助了多少。强者的时候,承担起对弱者的责任。
斯芬克斯之谜(Riddle of Sphinx):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这个动物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是“人”
从儒家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弱者,而且也终将是弱者。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自己成人变强大,已蒙受很多人的照顾与责任,而且终将还要接受很多人的照顾。惟有在强大的时候,承担起对弱者的责任,才是得。否则,这个人就是小偷,偷了不属于他的东西。
自私自利的人有幸福的吗?不会,因为他太自我,得失心太重, 没有想要得到,得到想要得到更多,得到更多后害怕失去。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①;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幸福的人,都是心胸开阔豁达的人,乐于分享的人
-
他人都不在自我之外
太原的朋友请杨老师一家人吃饭。朋友带了两个不熟的人,“长得不对的人”一起。喝酒不舒服。还很烦。为什么他们一出现在桌上,我就不舒服?
每个人,走到今天,变成这个样子,是由一系列的选择 放弃 偶然的获得 不得已的错过组成。
他人都不在自我之外。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一种可能性(如下截图选自《中国哲学十五讲第13页》)
你讨厌的不是别的,讨厌的是自己的可能性
你喜欢的也不是别的,喜欢的也是自己的一种可能性
看到一个人很喜欢,这个人拥有的可能是你不得已错过的可能性
看到一个人很讨厌,这个人拥有的可能是你主动放弃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
在亲民:新。
在新民是明明德的推广及进一步的进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风俗教化
- 明明德为本 新民为末(新民是对明明德的进一步推广)
- 自明明德为本,明明德于天下为末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
- 明明德是自新,在新民是新民;
新在三个方面丰富了明明德的含义:
- 明明德就是自新。一个心灵饱满鲜活的人,与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哪个是新?
有的人,年纪轻轻毫无梦想的色彩。有的人,70多岁了,每天都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对什么都充满了趣味。(超女看了吗?不了解今天的世界,能研究国学吗?)(看了,了解到品位败坏到这种程度了!这种人也能火?!)
崔健演唱会,51岁了,3个小时从头蹦到尾。永远鲜活。 - 明明德要不间断地做,不懈怠的做。盘铭,洗脸盆上的铭文,每天都要洗,不间断得做,一会不洗就蒙上了油污与灰尘。
神秀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诗非常直观,讲述了神秀自己多年来参禅悟道,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就,但人是杂念的,需要时时拂试,不让尘埃落入心灵,
一念都不懈怠的,一个人精神始终处在警觉提起的状态
不懈怠联系到周易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新:生命力饱满洋溢状态,生生不息。春天的万物复苏。(不要没头苍蝇一样)(新不是说人家不做就你做,不是标新立异。不喜欢行为艺术)(在道德领域,没有什么创新,都是公平正义勇敢节制牺牲奉献等。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些是恒常的根源的价值。善总是单调的,只有恶才千姿百态)
孔子最为反感的是:活得焉头搭脑(昼寝,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活得萎靡不振)(活着活着就只活成一堆肉了)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粪土:春天施过肥的土,极松,没法再涂抹了。就像朽木,无法在木上做雕刻)
- 最败德的人:乡愿:老好人。举之无举 次之无次,例行公事得度过了一生。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堆肉,没有一丝向上的肌肉。(猥琐)
-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无论狂者还是狷者,都是刚者。惟刚者能行,惟刚者能止,惟刚者能容。--周易蒙卦92 泰卦92,阳爻))
- 中庸的人:既能有强悍的生命力,又有强悍的节制力(发动机多强,制动力就多强)
- 恶人,他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一旦改念,也必蓬勃向上。
很多人,假如没有生病或出意外,大多都是厌倦无聊死的吧
不苟流俗,狷狂自得---北大的精神(杨立华老师总结的)
在止于至善
1, 止。 文明的根基内有 止。我们的文明是一个知止的文明。《周易》消长,否极泰来;撑不住就退。大踏步得后退是为了大阔步得前进。
人类文明与动物区别,人有内在 止 的能力 (我们的文明没有产生侵略主义,殖民主义。“如果高贵是一个缺点,那就让缺点再多一些吧”)
2,至善---谈善必然要谈到价值(推荐《价值与秩序》这篇文章)
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根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价值取向。也是衡量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杨立华的观点:儒家的价值观是唯一可普遍化的价值观。(稍有绝对)
儒家的价值观善恶观是以分位为根基的价值观: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且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做了该做的,得了该得的是对的;做了不该做的 得了不该得的是错的。
分位:你该做什么和你该得到什么,两者是关联一起的,是对等的
儒家价值观的理解:没有普遍的内容,只有普遍的态度。一个人的善或恶取决于他朝向和面向自己的分位的态度,一个人能承担起自己的分位所要求自己做的一切的事情,就是善。(正名)
做不到自己该做的,还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恶。
什么是普遍价值?是实际上的普遍还是可普遍化的?实际上的普遍是找不到的的。我们推行的是可普遍的价值观。
请问,有没有一种行为是无条件是善的,或无条件的恶?(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来谈善恶。)
诚实?(假如你是间谍?) 杀人?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礼
- 一个企业家说,我不捐款做慈善。我足额纳税,用最好的原料生产做好的产品,盈利赚钱。--这是企业家的本分。
- 公务员想发财?想住豪宅?(权钱交易)
- 孔子一生没有什么重大伟大的事情,只是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好
- 杨立华以雷锋的例子,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来解释至善。雷锋:出差的过程中,好事做了一火车;而不是荒废自己的本职工作去专门做好事
- 一个老师/学者的本分,是上电视吗?是发微博吗?(判断学术界的朋友的标准:有微博吗?学者的本分:深思熟虑,认真的思考与推论,而不是随时随地发一个什么微博
- 时传祥,掏粪的
- 张炳辉,卖糖的
- 某些电影极具中国特色:《新龙门客栈》(宰羊的片段,是对庖丁解牛的最佳呈现),《功夫》
至善,不是做至高的 究极的的善,至善是 知分 安分 尽分
知分: 知道自己是谁 自己该做什么
安分:安于自己的本分
尽分:能够把自己的位置赋予自己的一切做好,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好
知分 ---知止;安分 尽分---能止
知止为本;能止为末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经过长期思虑 实践到能止的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确定大方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定而后能静:有了定向后,久而久之 小的细节不在困扰了
静而后能安:小的细节不在困扰了,就能安于那个状态,位置
安:自然而然不需勉强就能保持的一个状态,甚至让你离开这个状态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外力
安而后能虑:长时间安于这个位置就能就目前所处的状况,境遇而思考,而能分辨出很多不同,有很多发现
但是如何做到知止呢?第一步,格物致知。即,人生第一步先明道理
活得饱满,把自己该做的一切做到完满,竭尽全力。在自己该得的的一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到完美。人的自足性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层面都能实现。
如果你没有翻身内向,而只有向外的,对物的追求,那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至善的。
反求诸己。
Some Notes
阳明:成色斤两之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大学:为下根人立法,只是普通人。(不要自大,以为自己是圣人)
革命这个词是出自周易革卦。
儒家,对现实的尊重,非极端状态下不会谈革命。
齐家的家,是一个大家族。不是现在的小家庭。
儒家的思想:修身为本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18章
晒恩爱的,早已经不恩爱了。
朋友圈里晒着的生活,该关注的不关注,该做的不做
崇祯这么努力治国,为什么还亡国了?神回复,你看大学自习室里有个学生整宿复习,为何第二天还挂科了?
汉语是我唯一的行李。
老师的人生经验从哪里来的?看电影。
随波逐流大部分都是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