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 董卿
今年,随着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董卿向大家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
有人这样形容她: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中心。
而这一颗玲珑剔透的诗词心,和这一身高贵优雅的气质,都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修炼而来的。
诗词歌赋、小说名著,给了她力量与慰藉,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她说:“如果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爱读书的女人看世界,觉得天高地阔。
她们以聪慧的心灵,宽广朴质的挚爱,善解人意的修养,将美丽写在心灵。她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她把生活读成友善、自尊、从容;她让爱和美充实了自身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着自己目光;她不装腔作势,不阿庾奉承,总透着一身书卷气。
读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潜移默化里包容了你生活的全部。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让你的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权。
亦舒说,读书的唯一用途是增加气质。
女人也许貌不惊人,但读书的女人,处处流露着谈吐幽雅的超凡脱俗,静时凝重,动则优雅;坐时端庄,行则洒脱;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书中自有颜如玉,好的女人就如同一本书。岁月雕琢了她的细腻与处事,读书升华了她的气质与庄重。
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会被岁月带走;绚烂的青春,也会随着时间流逝。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谢的芬芳气质。女人的气质是需要沉淀人生阅历和知识的。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育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在德国,无论是在在机场候机还是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养儿女也是。教养方式有很多种,而阅读是最浪漫的一种。最初的阅读的不为别的,为的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用文字了解、探索这个世界。若不能用脚去丈量千山万水,那就用电影用书来走进世界。
举世滔滔中,阅读是使我们得以身心安顿之所在。
读书,是最浪漫的教养。把孩子指引到阅读的门前,便把这个世界最庞大的财富指给了他。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不断地思考,深沉而持久的思考,会唤起我们敬畏、赞扬的历久弥新——一个是头顶上浩瀚灿烂的星空,一个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这就如同我们对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物质生活追求富贵,精神生活追求高贵。
犹太人爱书,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图书馆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
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不是穿锦绸罗缎、吃琼脂美馔,满足不了“食色性也”的即时口腹之欲,但时间可以检验一切,读书会在潜移默化间发生裂变,让你站在思想的高墙上,看清哪些是沟壑;让你胸中自有峰峦,灵魂充满香气。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管出身寒门还是富贾贵胄,有一条路,公平地摆在人们面前,让人通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那就是读书。